一千多學生險遭學校整體倒賣
許多學生都向記者證實,導致學生大批要求退學甚至發生與保安流血沖突的直接導火索是,2004年12月初,京橋大學校長張艷梅帶著北京另一所民辦高校——北京國際金融專修學院的人來到涿州,準備暗中把學生第二次整體倒賣。
北京國際金融專修學院當
時的院長王志偉向記者證實說,確有此事。
他告訴記者,2004年12月底的一天,張艷梅找到他,提出把京橋大學涿州校區一千三百六十個學生倒賣給國際金融專修學院。雙方私下簽訂了一個協議,商定買賣價格是一個學生一年八百塊錢。王志偉說,雙方都知道此事違法,所以是背著北京市教委、背著學生簽定這個協議的。他們準備在北京國際金融專修學院門口掛上“京橋大學昌平校區”的校牌,任命王志偉為京橋大學昌平校區校長,張艷梅帶著王志偉,以“京橋大學昌平校區校長”的名義前往涿州,準備哄騙這批學生前來國際金融專修學院。
記者看到了京橋大學和北京國際金融專修學院簽訂的這份協議。協議里明確寫著,學校整體搬遷到北京國際金融專修學院之后,國際金融專修學院按每學生每學期400元向京橋大學支付費用。王志偉說,這樣他們只花了很少的錢,就獲得了一千多個學生三年的學費收入,“一千多萬呀!”
但是,幸運的是,這份協議最終被學生識破,沒有兌現。
京橋大學工商系學生小云回憶了張艷梅帶著王志偉來學校的那一幕:“張艷梅說來給我們開大會,她說她是學校法人。她介紹王志偉,說‘王志偉是京橋大學昌平分校的校長’。王志偉說,‘我要把你們帶到昌平去,你們是沖著北京來的,我要把你們帶回北京,在昌平那兒,有多好多好的待遇’。結果當場有一個學生問他: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們在昌平那個學校,門口牌子是‘國際金融專修學院’?王志偉當場就傻了。這個學生又反問他:你不就是那個國際金融學院的院長嗎?”。
記者調查:京橋大學究竟是所什么學校
學生們說,在京橋大學涿州校區上學的這一年,他們非常疲憊,正常學習得不到保證,治安混亂,大量學生流失,還要防著被學校賣掉。涿州的這個京橋大學究竟是所什么學校?
在京橋大學2004年招生簡章里,記者找到了對京橋大學的介紹,說它是“由北京市教委批準的全日制民辦高等院校”;在網上,記者搜索到北京市的確有一所民辦高校,叫京橋大學,地址在北京海淀上莊;在京橋大學網頁上,記者也發現,京橋大學的辦學許可證是北京市教委頒發的,許可證號是“京教社證字V60118”。一所北京的民辦高校是怎么來到涿州的呢?記者找到出租用地給京橋大學辦學的某企業公共事業部負責人。在那里,記者看到了雙方的租借合同。
負責人:這是……它的法定代表人,這不是,郭魁斌嘛。
記 者:注冊地是北京海淀區王莊路一號清華同方科技廣場B座26層,北京途錦高科投資有限公司。
記 者:還想看看這合同里邊有沒有說到京橋的事?
負責人:沒有。它這跟京橋沒關系。
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說,出面租借這塊場地的,不是京橋大學,而是北京一家叫途錦高科投資有限公司的企業。那么這家企業和京橋大學又是什么關系呢?
按照合同所寫地址,記者來到清華同方科技廣場26層,結果發現,這里已是人去樓空,一片狼藉。辦公室大門上貼著拍賣公司受海淀區人民法院委托查封的封條,落款時間是2005年6月23號。
幾經輾轉,記者聯系到途錦集團副董事長趙馳鋒。他告訴記者,董事長郭魁斌已于今年4月4號因涉嫌虛報注冊資金,被公安機關采取了強制措施。至于途錦集團和京橋大學之間的關系,他解釋說:“京橋大學有兩個校區,一個在北京海淀上莊,一個在河北涿州。在涿州這個校區,東方途錦控股占70%的股份,原來的京橋大學占30%的股份,實際上背后運作是途錦。”
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認定:違法辦學
記者又來到涿州市教育局,主管民辦教育的民教辦主任劉琳告訴記者,京橋大學沒有在河北當地任何一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過案。他還告訴記者,北京市教委也曾來人說,京橋大學遷址涿州一事,北京市教委也不知道。劉琳認定,根據國家有關法規,京橋大學涿州校區的辦學行為屬于違法辦學。
專家指出:出租校牌,異地辦學,存在危害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京橋大學與途錦集團的這種股份合作方式沒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批準,其實質就是出借校牌異地辦學。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專家勞凱生教授分析了其中的危害,他說:
“以一個學校的名義招生,但實際上卻不在這個學校所屬的教育主管部門管轄范圍內辦學,在真正的辦學地點又不報批,這樣的辦學方式,保證不了教學質量。因為每一所民辦高校都需要嚴格的審批,異地辦學無法保證把教學資源都挪過去,這必然損害到學生利益。”
一千三百個學生未來怎么辦?
經過家長、學生多次反映問題之后,2005年5月,京橋大學涿州校區的學生終于在北京市教委的協調下回到北京,到原途錦集團下屬的一所民辦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專修學院上學。對這批孩子來說,前面的路依然不可預測。他們到底算京橋大學的學生還是北工商的學生?幾年后,他們拿到的是什么文憑?學生們說,他們非常困惑。
學生小蓮說,“他們現在都把我們當成交易的貨品了,我們現在沒有自由。別人說賣,‘馬上就走吧!’人家來個車,說打包明天走,‘去哪兒?那就走吧。’說不定北工商明天也倒閉了,我們又會去哪兒、去哪兒……”
一家違法辦學的民辦高校當初怎么吸引了一千多名學生來就學,其間又有哪些騙人手段?8月11日請關注《新聞縱橫》特別報道《民辦高校問題調查》第二篇:坑人的“招生陷阱”。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