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機記者 王如晨 發自上海
“我們從來沒有發布過這一消息。”針對英特爾將在今年第四季度退出PC主板芯片組市場的傳言,英特爾中國北京總部公關經理王錦紅表示。
此前有傳言稱,由于市場份額不高及利潤過低,自2005年第四季度開始,英特爾將逐步退出全球PC主板市場。在保留筆記本和OEM業務主板市
場基礎上,著力經營高端主板芯片組市場。
賽迪顧問半導體咨詢事業部總經理霍雨濤表示:“這應該是產能不足導致的低端芯片組缺貨問題,從另一角度來看,更是英特爾公司平臺策略深化的表現。”
平臺策略所致
2005年1月組織結構重組之后,英特爾分別成立了移動、數字企業、數字家庭、數字保健和渠道產品五大事業部。
霍雨濤表示,這一組織架構調整的背后,顯示出英特爾從以側重產品與技術轉而側重面向用戶的應用。“它的核心是所謂的平臺策略,即更強調芯片組在其發展戰略中的價值,這是英特爾一年多來最大的策略轉變。”而更有分析人士強調說,這一轉變并不遜于1985年英特爾退出內存市場轉向微處理器的戰略轉型。
在平臺策略下,英特爾的產品發展自然會有重新規劃。霍雨濤表示,就目前來說,作為旗艦產品的迅馳平臺PentiumM處理器、芯片組和無線模塊,早已成為英特爾最為關注的市場重心。
PC領域的增長已經遠遠超出預期,這更令英特爾的產能吃緊。全球著名市場研究機構年初的預測數字是增長10.2%,英特爾首席財務官AndyBryant上月曾表示這一預測過低,并強調,盡管第二季度屬于PC銷售淡季,但是英特爾的產能已完全發揮,再難負荷。
此前,英特爾全球發言人科洛斯之前也曾表示,盡管英特爾會履行此前同眾多PC廠商簽訂的供貨合同,但是對于超過預期的新的需求,將無法滿足。
事實上,主板原本就只是其芯片組產品的延伸,在生產、渠道方面,英特爾似乎并未傾心。王錦紅告訴記者,她并不清楚英特爾主板產品在市場中的具體銷量與地位。
“退出這一市場的傳言其實印證了英特爾調整生產線的行動,在產能無法提升的情況下,它將更加關注高附加值的高端芯片組市場,這也是它的未來。”霍雨濤說。
臺企樂見退出
英特爾退出主板市場的傳言,對我國臺灣地區主板廠商來說應是利好消息。
鴻海集團投資管理部負責人林章德表示,如果消息成真,富士康將會受益。因為傳言表示,英特爾放棄臺式機主板后,會將售后服務支持交由鴻海集團負責。
“不過,長遠來看,也很難說,因為我們也給英特爾做代工。它不做,我們將來也不會有訂單。”鴻海集團相關人士表示。
但是,華碩臺灣地區公關部一位人士表示,英特爾退出雖是利好,但是主板產品本來就是它的芯片產品的延伸,“無論從出貨量還是市場地位來看,退不退出都不會產生多大影響。”
無論在祖國大陸還是全球市場,英特爾主板業務都無法與臺灣地區廠商相比。目前,臺灣地區主板市場占有率高達95%以上。其中,華碩、微星、技嘉和精英四家廠商,更是占據了全球PC市場60%以上的份額。
2005年,鴻海自有品牌和OEM代工主板整體出貨量將達到4000萬片。而全球第一大主板商華碩公司2005年的出貨量更將高達5200萬片。
霍雨濤并不這么認為。他表示,盡管英特爾在出貨量與市場份額不如臺商,但其原裝主板的優勢在于技術與性能,尤其是英特爾主板與處理器的捆綁,在兼容性與穩定性方面更具優勢。另外,也正是由于捆綁銷售,在渠道方面,英特爾能節省更多成本,從而能以更多優惠吸引經銷商合作。
英特爾自有品牌創自1995年。目前,其PC主板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月出貨量約為6萬片,占英特爾平臺主板市場份額約6%。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