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家電回收條例年內實施拒收最高罰10萬 我國進入家電報廢高峰期
一節舊電池使幾平方米土地寸草不生每臺舊電腦含有數百種有害化學廢料
晚報訊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國家發改委同有關部門起草的《廢舊家電及
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已提交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目前已進入審查階段,今年年內有望正式通過并強制實施,今后家電的生產者、經銷商和售后服務機構,有義務回收廢舊家電,否則最高將被罰款10萬元。這些法規如若正式施行,有望彌補我國治理電子垃圾過程中“法規”缺位的問題。舊電池可使土地寸草不生 電子垃圾是指廢棄的家用電器、通信工具、電池等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中含有鉛、水銀、溴化阻燃劑等有毒有害物質。如制造一臺電腦的700多種化學材料中,有一半以上對人體有害。超過使用期、無法使用廢棄的電子產品就變成了電子垃圾,電子垃圾具有污染時間長、污染危害大等特點。據專家介紹,一節用過的五號電池埋在土壤里,可使數平方米范圍的土地在數年內寸草不生,并且對整塊土壤的影響將持續半個世紀之久。
以家電10至15年的平均使用壽命來算,“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家電報廢淘汰的高峰期。”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甘智和指出。我國每年將近2000萬臺(部)的家電和電子產品被淘汰,電子垃圾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建立完善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而重要的任務。亟須建立回收處理體系
面對日益嚴重的電子垃圾形勢,我國政府在借鑒國外和成功地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正在加緊建立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2004年9月由國家發改委起草并向社會公布的《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中規定,消費者有義務向電子垃圾處理單位和企業交售廢舊家電,不得擅自丟失和拆解。但卻未對消費者違反此規定提出相應的懲罰措施。這說明對消費者的監督規范具有很大的難度。利于緩解電子垃圾壓力
加強公民的環保意識,是推進體系建立的有效手段。體系發揮作用需要海關、工商、環保等部門協調工作,形成合力。因此,法規施行后各部門間的協調也是一個需要特別考慮的問題。體系的建立需要技術保障。目前我國電子垃圾處理手段的落后,對環境造成了巨大污染,因此要求開發電子垃圾處理的新技術、新方法,將污染程度降到最低。
建立電子垃圾處理法規體系的意義不僅在于使電子垃圾的處理有法可依、有規可循,而且使我國電子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對等貿易,有利于增強競爭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電子垃圾處理法規,對出口到我國的電子產品進行相應的回收處理規定,可以緩解進口電子產品產生的電子垃圾壓力,也可使我國電子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對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