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央支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成為“三農”發展的主旋律,增糧增收仍然是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頭戲。 上半年成績可圈可點
今年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可圈可點。
 
; ———夏糧、早稻獲得較好收成。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夏糧總產達到10627萬噸,增產512萬噸,增長5.1%;早稻也望獲得好收成;預計早稻面積增加,總產略有增長。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增加18%,占小麥總面積的50%。 ———農民現金收入較快增長。據統計,上半年農民現金收入人均1586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2.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農業各行業運行良好。種植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畜牧業發展勢頭較好,漁業生產穩步發展,鄉鎮企業平穩運行,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農業機械化步伐加快,農墾經濟較快增長。
———農業科技推廣與創新步伐加快。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特別是測土配方施肥行動取得重要進展,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良種良法運用到糧食和農業生產各個領域。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3億畝,每畝可節本增效20元。超級稻全年推廣面積可達6000萬畝。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順利推進。國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啟動了一批農業重點工程項目。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進展順利,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得到加強,“沃土工程”穩步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得到加強。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
“三農”工作展現“四個活力”
今年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的良好成績,主要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穩定和強化支農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艱苦工作,奮力拼搏;各級農業部門突出中心任務,強化重點環節,狠抓各項工作落實。主要體現在“四個活力”。
一是加大中央支農政策落實力度,增強了農民的生產活力。今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起到了激勵和促進作用。稅費改革繼續深入開展,農業稅免征步伐進一步加快。今年減免農業稅預計受益農業人口8億多人,可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210億元。同時,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加大,公共財政的陽光正在逐漸灑遍農村的廣袤土地。
二是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展現出發展農業生產的科技活力。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農業廳局長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持把提高科技應用水平作為挖掘增糧增收潛力的主攻方向。”50個糧食主導品種的推廣、20項主推技術的普及,使糧食生產科技含量有了較大提高,農業科技正在田間地頭展現出豐富的魅力與活力。養殖方式轉變步伐逐步加快。“陽光工程”培訓人數目前已近100萬人,正在朝著培訓280萬人的目標邁進。
三是著力創新機制,不斷增強工作活力。近兩年來,農業部一直在探索新形勢新階段下如何與時俱進地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式,把增強工作活力作為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狠抓落實的機制保障。從健全糧食生產聯席會議制度、工作督導制度、領導聯系點制度等機制,到確定100個農業科技入戶試點縣,落實10萬個農業科技示范戶,從各地紛紛擴大試點范圍,整合資金投入到科技入戶工程,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動,全面促進了糧食生產。
四是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不斷強化農業部門的應對活力。“靠天吃飯”一直是中國農業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針對今年春夏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繁和病蟲害偏重發生的不利情況,各級農業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幫助農民群眾抗災救災,不僅減少了農民的損失,而且在化解各種不利因素的過程中,強化了各級農業部門的應對活力。
在挑戰中狠抓六項重點工作
上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為完成全年發展任務和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也應該看到,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解決,同時又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保持糧食穩定增產的勢頭任務艱巨,二是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難度較大,三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四是自然災害威脅難以預料。
天幫忙,仍需人努力;政策好,還得抓落實。確保完成全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各項任務,還要抓緊抓好六項重點工作的落實。
———抓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尤其要在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上邁出實質性步伐。要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條主線,大力推進農業區域化、標準化、產業化、機械化和市場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不斷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抓政策落實。抓緊將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良種補貼資金落實到田到戶,抓好水稻良種補貼與良種、良法、訂單和制種基地“四掛鉤”試點。盡快把農機購置補貼、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最低收購價等政策落到實處。切實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減輕農民負擔的長效機制。
———抓秋糧生產。采取綜合技術措施,努力提高秋糧單產。加強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采取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措施,有效遏制病蟲危害。做好秋冬種的各項準備工作,為明年夏糧增產奠定良好基礎。
———抓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高效經濟作物。做細做實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工作,提高優勢農產品的集中度和優質專用農產品比重。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推動鄉鎮企業產品、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集聚等。
———抓測土配方施肥。測土配方施肥已取得明顯成效,秋季行動也將很快啟動。農業部將以晚稻和冬小麥為重點,與小麥良種補貼政策、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緊密結合,今年力爭完成測土配方施肥8000萬畝,輻射帶動2.5億畝,使5000萬農戶受益。
———抓農業“七大體系”建設。通過健全投入機制,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參與農業“七大體系”建設,擴大資金來源。結合“十一五”規劃的制定,把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保今后一個時期農業“七大體系”建設不斷得到加強。新華社記者(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