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港滬的計劃只是一種心理戰,是陳水扁一貫以攻為守的做法,也是臺當局目前抵擋島內不斷升溫的大陸熱的無奈之舉”——香港軍事評論員馬鼎盛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李雨桐報道
日前臺灣海軍以爭奪臺灣周邊50海里的“制海權”為目的的六大作戰計劃浮出水面,而其中一項——增購十艘以上現代化潛
艇以幫助臺軍在臺海沖突中突破大陸潛艇包圍,并反客為主封鎖港滬兩大重鎮的秘密計劃,更是令外界震驚。
“潛艇戰”計劃 演練核生化戰
據英國簡氏防衛周刊披露,為了配合臺當局“決戰境外”戰略,借助美國及日本協助提升臺軍海上作戰能力,臺灣海軍已經將未來作戰重點定為:在臺灣島嶼的南北兩端及西部海域阻止解放軍登陸,在東岸防止對方突襲。為此,臺灣海軍制定了以海上反導作戰、防空作戰、海空聯合反潛作戰為核心的“六大計劃”。
這六大計劃除了使用10艘新型潛艇封鎖香港上海外,還包括建立四支“艦隊戰斗群”提升東海及南海方面艦隊的攻擊力量;空軍準備海上作戰任務及主動出擊大陸港口和攻擊登陸部隊;在未來臺海沖突中使用美軍的“瀕海戰斗艦”;以及利用其所謂的“敦睦艦隊”在遠航中進行夜戰、核生化及海上加油等訓練,提高海軍遠海作戰能力等內容。
而為了凸現潛艇戰作為這六大計劃中的核心地位,臺軍還為其規劃了六種作戰模式,即:監偵、反制、截擊、布雷、反封鎖和特種。
臺灣當局認為,未來臺海若發生戰爭,臺灣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大陸潛艇部隊的封鎖和攻擊,而潛艇一向被視為最有效的反潛武器。“截擊”即截擊大陸解放軍封鎖臺海的潛艇。這種戰術相對來講成功率較高。這個陣地通常設定在對方水面艦艇、潛艇必經或有可能要通過的海峽航道中央。
“反封鎖”指的是在護航作戰行動中,針對敵威脅方向建立巡邏線,擔任偵察任務,并對前來執行封鎖行動的敵水面及水下兵力進行攔阻和遲滯,增加護航作戰的成功概率。“特種”指是的向大陸地區輸送特種戰和所謂的“反斬首”部隊,破壞大陸黨政軍目標。
同時,臺還正在對八艘“諾克斯”級護艦進行升級改造,把“陽”字艦上的“標準1”導彈發射系統、H-930MCS模塊化作戰系統和DA-08海空搜索雷達裝到“諾克斯”級艦上,使其具有防空和反潛兩種作戰能力。
臺灣現有潛艇戰力有限
臺軍在潛艇戰方面野心勃勃,似乎要“大干一場”。那么臺軍目前潛艇戰能力如何呢?臺軍現擁有的4艘潛艇,其中2艘是美國二戰時期制造的“淡水鯉”級潛艇,艇齡已超過50年,基本喪失戰斗力,只供平時訓練用。另2艘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荷蘭制造的“旗魚”級潛艇,盡管具有較強的反艦、反潛能力,但艇齡也已近30年。而根據臺軍的設計要求,未來臺海軍需要的潛艇續航力要在8000海里以上,可發射多種魚雷,能執行反潛、反艦、布雷和偵察等各項任務,還能進行遠洋巡邏作戰。顯而易見,臺軍目前的4艘潛艇都達不到這一要求。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指出,目前大陸每年至少生產3艘新潛艇。到2015年,大陸新型潛艇總體數量將超過40艘。依照目前的發展狀況,臺灣總共8艘潛艇即使全數獲得,加上現役2艘,數量尚不足以在實戰上對上海、香港實施真正封鎖。《漢和防務評論》認為,若臺軍要反制大陸潛艇,加上戰時維修、損耗等關系,臺海軍需要最少12至14艘潛艇才具備相對有效的反潛、反封鎖、反布雷能力。
而臺灣《聯合報》等媒體就稱,在數量上,臺軍的潛艦要比中國大陸少得多,而在質量上臺軍更是無法與解放軍相比。臺灣“立法委員”李敖就曾說,臺軍與解放軍競賽是“三輪車追汽車,越追越遠”。
臺灣又盯上西班牙潛艦
由此可見,以目前臺軍海軍潛艇實力分析,其尚無能力對上海香港實施封鎖作戰。對比之前披露的臺灣轟炸東方明珠、三峽大壩的做法,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只是臺當局借軍事手段達到政治目的的又一花招。對此,臺灣軍事刊物權威《全球防衛雜志》主編鄭繼文就坦言,臺海軍擬訂的封鎖計劃,其實就是“國防部”提出期望軍購案能獲立法院通過的理由之一。
不過,由于臺灣當局在求購軍火方面一貫以不惜重金、不擇手段著稱,因此對其這方面的動向還是應予以關注和警惕。最近國際軍火界就傳出消息,臺灣又盯上了西班牙造的“天蝎星級”潛艦,目前其正在積極活動,希望能由美國出面迂回引進這款柴油動力的常規潛艇。對此臺灣前海軍副參謀長藍寧利在近日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就妄言,“臺灣海軍執行封鎖任務事在人為,假如臺海一旦發生沖突,如臺當局能減少對臺軍非軍事因素的干預,有好的將領及足夠兵力配合,臺軍有能力在開戰之初取得勝利。”
而且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目前島內泛藍陣營屢次杯葛當局的巨額軍購案,但爭議較大的只是愛國者導彈部分,國民黨與親民黨“立委”還是傾向于贊成三項軍購中的P-3C反潛機及潛艦的特別預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