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梁平仁賢鎮中學科普教師郭東斌,在科普調查時從一農民的柴棚里發現了3枚炭化的“靈芝”。經調查,“靈芝”竟然是和距今至少200多萬年的陰沉木一起出土的,他因此推測“靈芝”可能和陰沉木年代相近。為了徹底弄清“靈芝”的身份,這個鄉村中學的科普教師希望能有專家來解疑。
郭東斌在一姓唐的農民
家中發現,3枚“靈芝”狀貌正如日常所見靈芝,體積如拳頭大小,黑褐色,通體各有寬窄不等的細小裂紋,表皮堅硬異常。經查找資料,郭東斌初步斷定,“黑疙瘩”就是被炭化的野生“靈芝”。
“像這樣被完全炭化保存完好的菌類植物的確罕見,至少要經過數千年才能形成現在的模樣。”郭東斌是仁賢鎮中學科普興趣小組的指導老師,教學之余,平素喜歡到各處進行科普調查。
據唐姓農民稱,2003年6月,幾位村民在距離仁賢場鎮約1公里的龍溪河支流,十幾米深的地下挖到幾根陰沉木。當時,梁平縣文物部門來人運走了陰沉木,而泥沙里的3個“黑疙瘩”沒有引起人們注意,唐覺得好玩,就把它們帶回家。
郭稱,3枚“靈芝”可能遭遇一場突然發生的地質運動而深埋地底,經過漫長的無氧歷程,最終被炭化。“3枚‘靈芝’極有可能是附著在發現的陰沉木上的,只是在出土搬運過程中不小心剝離下來。由此,可推斷它們和所發現的陰沉木埋藏的年代相差不遠。”郭東斌說。目前,郭東斌已經對“靈芝”妥善保管,他期待有關方面專家能盡早對“靈芝”進行鑒定。(記者
李增勇 通訊員 高小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