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聯合國態度傲慢著稱的博爾頓出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非洲聯盟當地時間4日舉行緊急首腦會議討論“爭常”。兩件事情使得進入8月后稍顯沉寂的聯合國改革再成焦點。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博爾頓履新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便與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會晤并討論了阻止四國聯盟“入!庇媱澥乱恕
聯合國改革提
上議事日程后,中美對不少問題看法相同或者相近,同時在行動上也多有默契。但公開對“四國集團”的入常計劃強烈反對并決定共同阻擊,卻實屬罕見。中美的強烈姿態反過來證實了對中美挑戰之強烈,但中美所承受的壓力點不同,所要發力的著力點也不同。因此,中美針對“四國集團”的這個同盟不具備戰略性,而只是一個技術性的、臨時的策略同盟。在中、美與“四國集團”演繹的這個臨時“新三角”中,美國的目的是樹立威權,中國的目的是防止分裂。
美借聯合國改革樹強權意圖受挫
經過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幾場戰爭,美國越來越認定聯合國現行框架并非其打造國際新秩序的理想載體,反而成為其行使單邊主義的阻礙。美國贊成對聯合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希望聯合國成為更加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組織。但是,美國獨霸聯合國的目的又無法說出口。同時,日本等國的“捆綁”戰術也頗讓美國難辦:德國在美國近年戰爭的反對態度及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相對獨立,使“四國集團”成為美國圖謀的一個障礙?梢栽O想,如果“四國集團”成功,美國在聯合國推行美國意志,將面臨更多的麻煩。
為了扭轉被動,布什決定派耶魯大學的校友博爾頓出任聯合國常任代表。這位56歲的前副國務卿被稱為“典型的保守分子”。
1997年,博爾頓稱美國沒有法律義務向聯合國支付會費。
2000年,博爾頓對媒體表示:“如果現在重組安理會,那就應該只有一個常任理事國“美國”,這樣才真正反映世界的權力分配!
把一個看不起聯合國的人放在大使位子上,是為了堅定貫徹美國對聯合國的改造意圖。不管誰擋道,都可能被踢開。現在,美國認為“四國集團”是個擋路的石子。于是,博爾頓的腳伸了出來。
非盟開首腦會議促使美加快行動
7月15日非盟同“四國集團”在磋商會議上達成了協議,雙方同意將安理會理事國從現在的15個增加到26個。這個協議需要非盟首腦會議批準,才可能提交聯合國大會進行表決。非盟現在在“入常”問題上舉足輕重,但非盟內部能否就“入!笔乱诉_成一致一直讓人懷疑。但是8月2日———正好是博爾頓到聯合國履新當天———消息證實非洲當地時間4日緊急首腦會議將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這一新消息無疑會是博爾頓先生開展工作的首要考慮內容之一。
“四國集團”一直在拉攏非盟,希望共同提出爭常決議草案,而非盟緊急首腦會議就是要討論是否同四國集團達成妥協。如果“四國集團”的影響力輔之以非盟的票數,將形成相當大的優勢,進而出現美國所不樂見的局面———非盟同“四國集團”得利,而美國一無所得。更嚴重的是,非盟同“四國集團”的交易是在沒有美國參加的情況下進行的,對于習慣了做秩序制定者的美國來說,這是對其在聯合國權威的直接挑戰。這應是美國與中國結成臨時的策略同盟的最新誘因。
中國維護自身利益與維護團結大局并重
聯合國的改革必然涉及到權力的分配和利益的分配,必然會影響有關國家的利益。比如,不反省歷史問題并竭力叫囂“中國威脅”的個別國家如果登堂入室,必然會給中國帶來種種不利。而發達國家的代表過多,也將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受損。因此,中國在聯合國改革中堅決維護自身利益之舉值得贊賞。
但與美國的私利訴求不同的是,中國反對“四國集團”計劃還有更為全局性的考慮,即維護聯合國的團結大局、追求國際秩序的更加平等。因此,中國主張安理會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改變當前安理會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數量不平衡的狀況,確保安理會的工作效率和權威,強調各方應進行深入討論,循序漸進,逐步尋求一致。
因此,中國與美國聯手阻止“四國集團”謀劃,雖然目標一致,目的卻有很大不同。而聯合國的前景,在中美與“四國集團”的博弈之后,可能會明晰起來。(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