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成 日常生活中,只要留意一下,便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從舉止、動作、言談到思路,往往都各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它形成于各自不同的階層、家庭、環境、職業,折射出一個人的文化教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習慣既與階層、家庭、環境、職業等相關
,也就分出了好習慣、壞習慣和不好不壞的習慣。有的習慣無礙于社會,有的習慣卻有害于自己。 按一般規律,許多習慣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因而根深蒂固,有人到老也改不了。比如走路的姿勢、吃飯拿筷的方式,出言吐語的雅俗及隨地吐痰亂扔煙頭等等。出身在窮人家的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難,吃苦耐勞精神特好,習慣于搶著干苦活、累活、臟活。而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被寵壞了的“小皇帝”,則必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慣,油瓶倒了也不會去扶。一些從戰爭年代過來的老干部,過慣了艱苦的生活,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不論公事私事,都會掂量一下,摳得緊緊巴巴,決計不會大手大腳。即便有的當了大官,也不會去追求奢侈豪華的高消費(當然那些被糖衣炮彈打倒的除外)。不是不會,是不習慣。
不同的職業,也會養成不同的習慣。記者跟人交談總愛刨根問底,護士走路都十分輕盈,跟班的習慣于唯唯諾諾,而那些一擲萬金的大款,則總表現得財大氣粗。過去某些官氣十足的干部則遇事習慣“研究研究”,成了口頭禪,退休以后在家也脫口而出,鬧出許多笑話。
有許多習慣源于風俗。我們常愛把風俗和習慣連在一起,稱之風俗習慣。風俗沿襲下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習慣了迷信,就會麻木不仁再也不去追求自我人生價值;習慣了靠天,就會懦弱自卑再也不想去改變現實;習慣了認命,就會俯首貼耳相信一切遭遇均屬命中注定。受了天災,習慣求菩薩保佑,祈神驅鬼;遭了人禍,習慣信老天懲罰,在劫難逃。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今天某些人又“習慣”了看病必送紅包,上學必交贊助,簽約必在豪宴上,求官更得先“孝敬”……在某些人眼里似乎已是約定俗成的慣性,不然辦不成事,這實在是對社會風氣的污染。聽聽一些民諺:“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人在矮檐下,誰能不低頭”、“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輕拋一片心”等等,都是舊年間傳下來的陋習的投影,無不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
習慣既是長期形成,難道不可改變嗎?可以。習慣受精神的支配,精神則受各個方面包括社會制度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新的習慣逐漸代替了舊習慣,求醫治病代替了燒香拜佛;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人們開始習慣了用法律保護自己;民主制度的完善,人們漸漸習慣了應用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揭發貪贓枉法的腐敗分子……
習慣形成于后天而不是本能,習慣形成于潛移默化而非立竿見影。
一些落馬的貪官變質之前也曾有過抱負,因為經不住利益的誘惑,終至權力膨脹,欲壑難填,從小貪開始,伸手伸習慣了,習以為常了,終成大貪,變成階下囚。
要提高我們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總體素質,尤其國家公務員,要做一個合格的人民公仆,就必須真心誠意心甘情愿俯下身來,像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一樣習慣于“甘為孺子!,因而一刻也不能松懈思想品德和精神文明建設,改造舊俗,樹立新風。
社會進步了,人們許多新的觀念派生出的新的習慣,也定會隨之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