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 “……某某小學陽光燦爛,走近一看破破爛爛,十個老師九個笨蛋,期中考試人人偷看,期末考試個個鴨蛋,校長一看滿頭大汗……”。福州林女士在翻閱兒子暑假作業本時看到這首正在流行的“灰色童謠”,驚慌失措。
從事教育工作近40年的
中學退休校長郭廷河告訴記者,“灰色童謠”在中小學校暗地流行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之所以“樹欲靜而風不止”,說明當前教育中存在諸多困擾。 “灰五類”傳播渠道有三
退休已經5年的郭廷河一直在關注校園的“灰色童謠”。近兩年來,他共收集了180多條,分五大類型,戲稱“灰五類”。
第一類是表達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不滿;第二類是表達對家庭教育管束的厭煩;第三類是當作同學間互相調侃或打口水仗用,比如,“我和某某去偷瓜,我偷兩個他偷仨,我快跑路他被抓,我在家里吃西瓜,他在乖乖寫檢查”;第四是表現情愛與性方面的朦朧意識;第五類則是在某種程度上表現暴力傾向。
據記者了解,在福建中小學校,有近90%的學生都聽過“灰色童謠”,而對此,學校和家長常常是茫然無知。記者調查發現,“灰五類”傳播渠道主要有三個:從社會流傳到學生群體;通過手機短信或互聯網絡等方式傳播;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學生自己的“創作”。
記者了解到,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與健康新童謠的缺位是造成“灰色童謠”盛行的直接原因。近幾年,一些傳統的童謠、兒歌由于缺乏整理漸漸流失或者跟不上需要逐漸被淘汰,盡管新編童謠在全國各地中小學校被列為推薦讀物,但有的童謠內容、語言成人化,沒能很好地反映兒童心聲;有的缺乏生活氣息,缺乏口語的朗朗上口、通俗易記的特點。
德育缺乏是問題本源
“灰色童謠”的暗流從根本上反映出的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嚴重缺乏。前不久,福建省教育部門在全省各縣(市)區萬名中小學生中進行調查,突出反映了當前中小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等幾個方面的特點,即:道德功利性日趨明顯,道德困惑與沖突加劇,道德認知與行為有所脫節。
調查表明,目前中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意識較強。82.78%的未成年人以“作為中國人而自
豪”,而且有較強的保衛國家意識。調查還表明,未成年人的人生價值取向積極,但傾向實惠。對“有錢就能辦到一切”的觀點認為“有一定道理”的占49.22%,甚至還有5.18%“完全同意”,13.27%認為“擁有
金錢的多少,是一個人成功的唯一標志”。怪不得,“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富爸爸”這樣的消極童謠,在未成年人口中朗朗上口。
當前,在不少地方的學校,德育已成為身處困境的花瓶,社會不良信息的影響乘虛而入。社會因素影響對未成年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記者就“你認為在生活中影響最大的因素”這一問題,詢問100名初一學生,結果顯示,社會因素在第一位竟然占到50%。家長普遍對社會違法網吧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表示憤慨。家長們呼吁政府和有關部門徹底整治違法網吧:“推翻三座大山有辦法,怎么敗在網吧手下?”
落實德育首位方為解困之道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有關專家一致指出,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進一步理解德育首位的涵義,研究如何落實校長負責制在德育領導中的主導地位,落實全體教職員工參與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和考核要求,使德育首位在認識和實際上真正到位。新華社記者來建強(據新華社福州8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