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45%的村民支持大學生做村干部,明確反對的比例僅僅是2%。應該說大學生做村干部,有著良好的民意基礎。更多村民期望這個計劃能給農村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河南大學
喬艷輝/圖
有37%的大學生干部愿意扎根農村,留在村里做事情。圖為一位大學生村官在接受調查。河南大學 喬艷輝/圖
核心提示:全國許多省市都在嘗試推行“大學生村干部計劃”,一批批青年學子紛紛走向農村基層,希望用知識、青春和熱情去改變農民、農村、農業的現狀。日前,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河南大學兩所高校的學生組成了“大學生村干部計劃”調查組,走進了大學生村干部計劃實施的地點之一———河南省平頂山市轄區汝州市,調查了解大學生村干部在農村基層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和真實想法。
兩年招募445名大學生村官
2005年7月,平頂山汝州市騎嶺鄉小陳村。
“農民真的很苦,我來自農村,我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參加“大學生村干部計劃”調查的河南大學學生房華鳳告訴《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很多農民都希望致富,可是不少人都沒有勇氣自己想辦法致富,他們在‘等、碰、靠’,等著別人來幫他們致富,希望碰到好的運氣發家,盼著上級干部為他們帶來致富經。而且,這種思想在不少農民身上都存在。”
中國農業大學的孫凱博士說,促進農村的發展除了靠資金、技術、信息、生產資料等資源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投入。在國家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更被社會關注。大學生村干部的產生存在兩大背景,一是農村干部年齡老化,文化知識水平低,觀念落后;二是許多地方大中專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
汝州市從2003年10月份開始招募大學生村干部,目前有445名大學生村干部。至此,大學生村干部計劃全面啟動,以求改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
汝州市隸屬平頂山市,轄臨汝、小屯、寄料、溫泉4鎮,王寨、夏店、焦村、蟒川、楊樓、廟下、陵頭、騎嶺、尚莊、大峪、紙坊11個鄉,446個行政村(街),共有76.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0.2萬人。截止到2005年7月5日,汝州市445名大學生村干部,除19名被分配到城區19個居委會外,其余426名大學生村干部被分配到15個鄉鎮的426個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年齡在30歲以下的達到了79%。其中,30%是近兩三年畢業的學生。
24%村官反映壓力大
在調查中,大學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難壓力大的占到了24%。參與調查的河南大學學生組長王穎哲分析說:“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專業和學識在實際運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學生和農村沒有任何的專業聯系,只是擁有一個大學生的光環,對在農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準備和知識上的儲備。”在汝州工作的大學生村官中,具有農學背景知識的,僅僅占4%。由于在專業知識結構上,遠離農業、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和農村工作的知識背景,只是憑著一腔熱情來工作,缺乏對工作的整體思路。
在騎嶺鄉小陳村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盧克文對此并不否認:“我之所以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可能是和具有畜牧專業的學歷背景有關,盡管我目前吸引不到資金,但我的專業背景和養殖經歷使我的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農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中國農業大學的齊卿卿認為,多數農民以種地或養殖為主要收入,他們渴求知識、渴求技術,更多的希望村干部能為他們帶來農業的信息與技術。
37%村官愿扎根農村
對“大學生村官計劃”,25%的被調查者認為這是在解決困擾國家發展的三農問題,50%的人認為是給大學生創造接近農村的機會,解決大學生就業。
同時調查的數據顯示,大學生村官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煩惱和說不清楚的占17%;16%的人表示滿意,40%的已經習慣,27%的人在適應。對于工作,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對農村的發展、穩定起到了很大作用,感覺一般的也達到了42%,至于一點作用和沒什么作用的則分別是7%和5%。對于村官工作,只有5%的人后悔了當初的選擇,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則達到了88%。
孫凱博士說:“調查數據顯示著,擔任農村村官工作對這些大學生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對于工作他們都顯得比較自信,這應該是和他們的教育背景分不開的,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信息嚴重缺乏的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他們的優勢在于獲取信息的途徑寬闊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
河南大學的學生喬艷輝說:“有近一半的大學生村官有向上謀求發展的考慮。當地也出臺了對在基層工作優秀的,在未來選拔公務員時優先考慮的政策。只有37%的人愿意扎根農村,留在村里做事情。還有少部分將選擇回原單位或考研。”
鄭州輕工業學院社會學教師康紹霞認為,這些大學生村官都有過就業的經歷,他們之所以選擇當村官,大多是因為就業形勢的嚴峻,曾經的工作經歷使他們作出一個選擇:就業是最重要的。從目前來看,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是我國今后農村基層工作發展的一個趨勢,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吸引大學生的熱情參與。農村工作艱苦,克服困難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所能解決的。吸收有農業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到廣大的農村去,配以相應的社會保障政策,才能做到大學生村干部計劃的可持續發展。
收入低為首要困難
收入低、村里矛盾復雜、工作不好做是大學生村干部提到的三項主要困難。
7月30日下午,一位在汝州市廟下鄉擔任村主任助理、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學生對記者說:“如果對比當地的工資水平,我們的工資不算低,但是為村子里面辦事情,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墊錢。再說我們的家又不在當地,開銷要更多,現在的工資根本就不夠花。”
目前,汝州市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待遇是大專生474元,本科生499元。家在本市的有100元交通補助,跨市的150元。這些錢,政府從財政撥款或者原單位足額及時發放。在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期望能得到800元以上的工資,如果算上交通補助,工資達到900元以上。
“對于在農村基層工作的人來講,這些困難是早就存在的,老村干部對這有著深刻的體會,帶著工資的大學生村干部在上崗前也該了解到的。看到將其列為主要困難,有些出乎調查組的意料。”此次調查活動的發起人、中國農業大學的孫凱說。
“工資待遇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動搖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畢竟,他們不是志愿者,而是已經參加工作、要養家糊口的人。”河南大學實用心理學教師李小玉認為。
45%村民支持大學生村官
根據調查,45%的村民支持大學生做村干部,明確反對的比例僅僅是2%。應該說大學生做村干部,有著良好的民意基礎。但同時也有17%的村民認為該計劃是走過場、形式主義,更多村民期望這個計劃能給農村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參與調查的河南大學的喬艷輝同學說:“我們調查的大學生村干部多數已經被村民熟悉和了解。其中,35%的村民反映知道并且熟悉,一般了解的也占到了44%。調查的村民中,有20%的村民找大學生村干部辦過事情,有些村民雖然沒找過,但都聽說大學生村干部的口碑不錯。這說明能為村民做事情的干部,村民還是比較歡迎和感激的。”
調查結果中,也有兩成多的村民反映所在村的大學生村干部很一般,掛閑職。請村民為大學生村干部打分時,13%的村民給了優秀,11%的村民評價很壞。
大學生村官角色期待轉變
對大學生村官在村民中的支持率,孫凱博士認為,多數村民熟悉、知道大學生村干部,說明村民對“大學生村干部計劃”是支持和抱有期望的。農民迫切需要改變自己的貧困狀況,他們通過廣播和電視等,對先進技術有了了解,盼望有技術、有想法、有能力、能給他們帶來實際收益的村干部。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大學生在農村是受歡迎、被尊重的。
接受調查的大學生村干部中多數是第一次參加農村基層工作,從問卷中“從事農村工作面臨的最大障礙”一項看,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村干部表示,與所在村其他村干部的溝通與配合是他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
事實上,“大學生走進農村基層”改善了農村基層干部的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大學生村干部都很有想法,他們引進項目、引進資金、開展農業培訓等,為農村帶來了新的信息。同時,大學生村干部的一些想法也在慢慢影響著原來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村干部計劃”的提出是個大膽的嘗試,也是一個雙贏的戰略。另一方面調查者也發現,一個政策的落實還存在更多改進與完善的地方。
“在一個城市化的年代,在一個城市崇拜的年代,把人才拉向農村的道路并不好走。因此,這個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問題不能掩蓋政策的光芒。問題要解決,政策要完善。我們只是希望這個過程能夠快一點,再快一點。從個人來看,大學生村干部本身應該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把當村干部看作一種事業,而不只是充當打工者的角色。”孫凱博士最后說。(鄭州晚報記者
盧曙光/文)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