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避免了自身被奴役的命運,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而且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亞洲乃至世界的戰略
格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日本法西斯是發動這場戰爭的急先鋒。“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影響和支持下,迅速組成抗日義勇軍,率先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爆發,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三分之二以上。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中國軍民共殲滅日軍150余萬人,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對日本法西斯的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人民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強有力的支持與配合。中國作為最早與日本法西斯展開殊死搏斗的國家,堅持持久抗戰,使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泥潭不能自拔,打破了日本法西斯蓄謀已久的“北進”蘇聯計劃,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遲滯了日本法西斯“南進”太平洋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轉入反攻和最后取得勝利贏得了時間。中國遠征軍在歷時3年多的入緬作戰中,浴血奮戰,戰果豐碩,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的作戰。中國戰場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后方基地,為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與盟國在其他戰場的作戰密切協同、相互支援,徹底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戰略配合的企圖和稱霸世界的圖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建立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意日法西斯、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早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夕,毛澤東就敏銳而明確地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思想。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國人民以頑強而持久抗戰的實際行動,鼓舞了亞洲和世界人民奮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志。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成立了“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并促使國民政府建議太平洋反侵略各國成立正式同盟,對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倡導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
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給予有力的支持和幫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盟國對中國抗戰給予了人力、物力的積極支援和道義支持。蘇聯、美國、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和日本等國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主義戰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蘇聯在打敗德國法西斯軍隊后,又揮師東進,殲滅了日本關東軍;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強大反攻,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抗日斗爭,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支援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豐碑上,鐫刻著中國人民的卓著功勛;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史冊上,記載著世界人民的光輝篇章。
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啟示
彈指一揮間,抗日戰爭勝利已經整整60年了,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是,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歷史啟迪仍然彌足珍貴,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的一切奮斗,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戰爭爆發后,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抗日救國的歷史重任,積極倡導建立和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領導人民軍隊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堅定全民族抗戰勝利的信心,成為團結抗戰的核心。廣大共產黨員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后繼,英勇奮戰,為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榜樣。中國共產黨高舉愛國主義大旗,使中華民族空前團結和組織起來,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維護了民族獨立和尊嚴。歷史充分證明,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從深重的民族危機中解放出來,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圍繞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是我們黨堅定不移的宗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向來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在抗日戰爭中,愛國主義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為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真誠覺悟。“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同胞就表示:“寧教白山黑水盡化為赤血之區,不愿華胄倭奴同立于黃海之岸。”這不只是個人的豪言壯語,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為威武不屈、英勇頑強的民族意志。中國千百萬老百姓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斗爭,打敗了經濟實力和武器裝備遠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為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崇高氣節。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郝夢齡、張自忠、戴安瀾等高級將領舍身赴死,為國捐軀。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守衛寶山的國民黨軍姚子青營以及回民英雄馬本齋、歸國女僑李林等千千萬萬普通官兵血染疆場,壯烈殉國。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中華兒女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筑成了拱衛祖國大地的新長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為中華民族自強自立、奮發進取、興旺發達的永恒的歷史主旋律。
人民戰爭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人民戰爭理論和實踐的大發展,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偉大貢獻之一。毛澤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出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光輝論斷,找到了實行人民戰爭這條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唯一正確途徑。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領導軍民廣泛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斗爭,創造和運用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戰法,形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陷日寇于滅頂之災。抗日戰爭的勝利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勝利,是人民戰爭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證明了戰爭的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無論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如何變化,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都不會過時,永遠是我們的真正優勢。我們要結合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新特點,發展人民戰爭思想,創新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要加強國防動員建設,重視抓好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建設,進一步完善國防動員機制,增強人民戰爭的物質基礎。要進一步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切實打牢人民戰爭的思想基礎。
強大的國防是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可靠保障。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會遭受侵略。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世界形勢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家安全和發展必須以強大的國防實力作后盾。我們要堅持以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好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把推進國防建設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抓緊抓實,努力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要積極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實現我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始終不渝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確保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要抓緊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帶動和促進戰備訓練、后勤建設和裝備建設,增強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要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不斷提高我軍正規化建設水平。要按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部署,在全軍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把廣大官兵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務的具體實踐中,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提供堅強保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中日兩個偉大民族有著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中日建交以后,兩國友好關系全面發展,經貿、科技與文化聯系不斷增強,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日益加深。但是,近一個時期以來,日本在歷史問題和臺灣問題上的一些做法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傷害了中國和亞洲有關國家人民的感情,令人對日本的未來走向感到擔憂。日本只有堅持以史為鑒,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能贏得亞洲各國和國際社會的諒解與信任,也才能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我們要遵循胡錦濤主席提出的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的五點主張的精神,始終堅持中日友好的正確方向,推動中日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曹剛川
原載2005年第15期《求是》雜志)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