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文學家65年前“轟動天文學界”    用八卦測出第十大行星?
   質疑者:理論依據不足只能算“猜測”
&nb
sp  7月31日,很多媒體報道了美國天文學家麥克·布朗7月29日宣稱他們發現了第十大行星,并暫命名“2003—UB313”的消息。四川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員立即向記者報料稱:“早在65年前,第十大行星就被四川天文學家劉子華運用《易經》八卦推測出來了!當時還得到過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評審,轟動了天文學界。”    
   八卦原理推出“木王星”
   據李力知研究員介紹,1930年1月,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冥王星后,有人旋即提出:太陽系有沒有第十顆行星呢?由于當時觀測數據還不精確,發現第十顆行星的努力接連遭到失敗。
   當時只有27歲、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四川人劉子華發現,太陽系的各星體與八卦的卦位存在著對應關系。他依據這個關系,利用天文參數進行計算,證明出每一對應卦位所屬星體的平均軌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別為一個密值。經過反復運算,劉子華終于第一個算出了第十顆行星的平均軌道運行速度為每秒2公里,密度為每立方厘米0.424克,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74億公里,按照希臘神話命名原則,在冥王星后面的應叫“木王星”。劉子華利用易經八卦平衡原理與西方現代科學結合,創立了太極中心學說。并把自己對“木王星”的預測,寫成題為《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學》的論文,交給了法國巴黎大學,作為考取博士學位的論文。論文獲得了巴黎大學天文學家的一致贊賞。1938年,巴黎大學正式授予劉子華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1940年11月11日,劉子華出版了他的法文專著《八卦宇宙與現代天文——一顆新行星的預測》,立即震動巴黎和西歐各國學術界,尤其是天文界。
   推算結果與英美觀測相似
   李力知研究員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當美聯社不斷發布關于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的消息時,劉子華以及他的博士論文又被重新提及,他用法文寫成的《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學》這本被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一本最有價值的書”也被翻譯出版。
   1999年9月29日,就在劉子華先生百年誕辰之際,英美科學家用在太空飛行了27年的“先鋒10號”宇宙探測器發現“一個新天體正圍繞著太陽運行”,再次證明劉子華的預言。英美科學家公布的各種參數與劉子華當初推算的參數竟驚人的相似。
   質疑聲音并非科學成果
   國內某知名高校一位力學教授認為,事實上,劉子華先生的新發現并沒有得到科技界的正式承認。并且劉子華和他的新發現,在國際科技界并不占位置,在中國科技界也不占位置。
   那么在易學界中占有位置嗎?董光璧先生是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專家,又是易學方面的權威。他認為:“時至今日,有關它的(指易學與現代科學的聯系)探索,尚無一例成功。劉子華以其《八卦宇宙論》獲博士學位,但并非真正的科學成果。”董先生的評價可謂是代表著現代科學家和經院易學家的基本立場。
   該力學教授稱,我們認真觀察就不難發現,對于劉子華新發現大肆鼓噪者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易學家,而是那些既不懂科學,又不懂易學的對于《周易》盲目崇拜者。而江湖易學或民俗易學的工作者的喧囂尤深。“他們好像是在說明,他們所研究的江湖易學是比科學還科學的超科學。而超科學是無所不能的,科學能作到的事,他們也能作到。”
   劉氏推斷理論依據不足
   劉子華和布朗都聲稱發現第十大行星,但具有兩大顯著差異。理論依據不同:劉子華用八卦原理;麥克·布朗依據精明的天文數理科學并借助巨型天文望遠鏡。行星特征不同:劉子華推算出行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74億公里;麥克·布朗發現的行星在遠離太陽的黑暗、寒冷邊疆徐徐運動。它離太陽的公轉距離約為145億公里,是地球離太陽距離的97倍。
   有媒體質疑說,如果劉子華所推算的正是這個行星,
   而這個行星將來又被國際天文界正式接受為“第十大行星”,則劉的推測和實際特征數據相差太大,理論依據嚴重不足,按照國際天文學的普遍原則,這只不過是一次稀松平常的“猜測”。
   如果劉子華所述不是這個行星,那劉子華的“發現”與本次牽扯不上任何關系,劉子華只是1930年以來眾多自稱發現第十大行星而又未獲證實的天文愛好者中的一個。
   
   ■相關鏈接
   劉子華
   劉子華出生于1899年,四川龍泉洛帶鎮人。據李力知介紹,1919年,劉子華與陳毅、鄧小平等赴法勤工儉學。在法留學26年,師從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柏格森等世界級大師。
   赴法勤工儉學期間,劉子華看到《巴黎晨報》登出一則題為“全歐各大學青年如何能助成世界聯邦之實現”的征文啟事,當即寫出一篇應征文稿,這篇水平極高的文稿得到愛因斯坦的認可,最后獲得“特等榮譽獎”。由此劉子華名震巴黎,大受崇敬。
   新中國建立后,劉子華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1992年逝世,享年93歲,安葬于長松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