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披露的上半年經營報告顯示,銀行票據業務急劇放大。截至6月底,中國建設銀行累計辦理票據貼現1776.08億元,同比增長3.49倍;中國工商銀行全行票據業務交易額9644億元,同比增長2.1倍;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也均表示票據貼現等
中間業務增長強勁。 票據貼現是企業為加快資金周轉、促進商品交易而向銀行提出的金融需求,企業一般支付萬分之五的手續費及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獲得銀行承兌后,可以贏得最多6個月的資金周轉余地。與普通貸款相比,票據業務手續更簡便、周轉更快。 目前市場上貼現利率一般為3%左右,而貸款利率普遍高于貼現利率。業內人士認為,由于目前仍實行利率管制,票據業務客觀上為商業銀行規避利率管制提供了空間,而企業更看中票據貼現低廉的融資成本。 我國票據市場以1996年票據法的實施為起點,2000年后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中小銀行為主,各家銀行已開始重視票據業務“薄利多銷”的特點,相繼把它從傳統信貸業務分立出來,成立票據業務中心,提高集中化、專業化經營水平。 國內票據貼現交易主要有三個層次的市場:一級市場是開具承兌匯票市場,二級市場是票據貼現市場,三級市場是銀行同業間的轉貼現以及央行的再貼現市場,銀行可通過全國范圍內的票據市場進行轉貼現,調節自身資金余缺和經營風險。(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