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研究機構發布最新醫改研究報告認為,醫衛體制商業化、市場化是完全錯誤的
醫改研究報告指出,多年的醫改方向有些偏,導致醫療的公平與效率均有嚴重的
問題。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王殿學)“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前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說。由他擔任課題組負責人的最新醫改研究報告于近日發布,報告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行了總體性評價和反思,并提出了醫療改革的新框架。
醫改違背醫衛基本規律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3年年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確定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課題研究。
課題組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
報告指出,當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問題,其消極后果主要表現為,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和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報告還說,現在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
報告尚未提交到國務院昨天下午,葛延風告訴本報記者,研究報告沒有專門遞交國務院,但是報告本身也是對政府下一步改革的建議,供政府在醫療改革時參考。葛延風說公布的并不是全部的報告,還有一些其他的報告對一些數據作為佐證。目前正在準備就報告出書,出書的時間還沒有確定。
葛延風說如果對醫療體制進行重新改革,難度肯定會相當大。
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報告
昨天下午,國研中心另一位主要參與調查的專家介紹,研究報告出來后,一些醫改的關鍵部門正在研究,有些部門認為報告相當不錯。
這位專家介紹,做報告的原因是,連續幾年,人大的報告里均提到老百姓看病難,他們感覺有必要進行調研。這位專家說,調查過程中,他感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醫療改革確實是失敗的,中國的醫療費用在同等發展中國家中,所占的GDP的比例相當高,但是醫療的公平性卻在世界上幾乎是倒數,調查顯示,有五六成的老百姓應該看病卻不看病,大約三成的老百姓應該住院卻不住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病太貴。
總體上看,多年的醫改方向有些偏,導致醫療的公平與效率均有嚴重的問題。
醫療費用中藥花費過重
據這位專家介紹,過去的醫療改革確實解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缺醫少藥的情況,但也形成醫院賓館化的現象。
不管是醫生人數還是醫院數量和質量,均顯得有些過剩。
藥品生產過多時,生產方和醫院公關后,醫生在開藥時經常開得較多,加大了老百姓的負擔。雖說政府在控制醫藥供給上有規劃,但實際操作起來,這些規劃往往形同虛設,實際形成失控的局面。
專家說,在國外的醫改中,對醫療供給的控制都是相當重要的。我國的醫療費用中,藥的花費占到一半,而國外,藥的費用僅占到總費用的20%.
答記者問
“醫衛服務具有公共品性質”
報告主筆人葛延風接受中青報記者專訪時說,醫改只是一個政治決策和制度設計問題
本報訊 前天,報告主筆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接受中青報記者專訪時說。
《中國青年報》記者(以下簡稱“記”):有人說中國醫改走入死胡同。您如何看?
葛延風(以下簡稱“葛”):現在的醫療衛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問題,不能走市場化的道路。基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特殊性,無論是基本保障目標選擇還是醫療衛生的干預重點選擇,靠市場都無法自發實現合理選擇,必須強化政府職能。政府的責任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化政府的籌資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預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記:為什么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能走市場化道路?
葛:如果這種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將不堪設想。因為只要醫療服務機構走向全面市場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布局及服務目標偏離問題就不可避免;競爭無法保證醫療服務價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國的實踐所證明。在此前提下,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不僅無法保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也減輕不了政府的財務負擔。
另外,市場化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記:報告提出的新制度設計,對中國醫改是對癥下藥嗎?
葛:對此我們很有信心。
作一個簡單的邏輯推理:在計劃經濟時期,盡管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低,但通過合理的制度建設,就已經基本上解決了絕大部分城鄉居民的衛生防疫和基本醫療保障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增長了10倍以上,承擔全體公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在籌資能力上不應當有問題。
從宏觀數據來看,目前中國衛生費用總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5%,這種投入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位居前列。按照這種投入水平,解決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改革的實質是要進行籌資方式、分配方式和資源運用方式上的調整。說到底,這只是一個政治決策和制度設計問題。
報告摘要
中國應建立全民一體化醫衛體制
報告認為醫衛服務可分為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非基本醫療服務三個層次
本報綜合報道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報告在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反思的基礎上,對今后的改革提出了一個新設想。
「為什么市場化行不通?」
藥療服務需求不能視為私人消費品
一是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共品性質與商業化、市場化服務方式之間的矛盾。與一般消費品不同,大部分的醫療衛生服務具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性質。具有公共品性質的服務是營利性市場主體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同時,也是個人力量所無法左右的。因此,必須而且只能由政府來發揮主導作用。否則就一定要出問題。
二是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與商業化、市場化服務方式之間的矛盾。商業化、市場化的服務方式無法自發地實現滿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
三是醫療衛生服務的宏觀目標與商業化、市場化服務方式之間的矛盾。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合理目標應當是以盡可能低的醫療衛生投入實現盡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結果。
在商業化、市場化的服務體制下,醫衛服務機構及醫務人員出于對營利目標追求,其行為必然與上述目標發生矛盾。
四是疾病風險與個人經濟能力之間的矛盾。如果將醫療服務需求視為私人消費品,主要依靠個人和家庭的經濟能力來抵御疾病風險,則必然有相當一部分社會成員的醫療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最低程度的滿足,他們的基本健康權利無法得到保障。
「為什么改革出現偏差?」
既得利益群體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在于改革和發展模式選擇中過分重視經濟增長,包括醫療衛生事業在內的社會事業發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是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認識。在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方面,簡單將醫療服務機構視同于一般企業,選擇了一條過度市場化的改革道路。
三是其他方面的體制變動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影響。
四是既得利益群體的影響。主要是部分醫療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以及部分享受較高醫療保障待遇的社會成員。
它是導致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偏離合理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醫衛改革該如何進行?」
打破界限建立一體化醫衛體制
在未來的改革中,必須打破城鄉、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一體化的醫療衛生體制。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保障全體公民的基本健康權益,也可以避免體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團分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和沖突。
為了合理地分配醫療資源,有必要將醫療衛生服務分為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和非基本醫療服務三個層次。
包括計劃免疫、傳染病控制、婦幼保健、職業衛生、環境衛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內的公共衛生服務屬于典型的公共產品,應由政府向全體社會成員免費提供。
在基本醫療方面,以政府投入為主,針對絕大部分的常見病、多發病,為全民提供所需藥品和診療手段的基本醫療服務包,以滿足全體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
對于基本醫療服務包以外的醫療衛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統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擔經濟責任。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