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7月23日,“平板崛起引發中國彩電業新變
局專家論壇”在京召開,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中國電子商會、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信息產業部電子三所、中怡康統計機構的專家,與部分彩電制造企業、流通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就中國平板彩電上半年的市場表現及未來趨勢展開討論。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品牌憑借高性價比優勢繼續引領中國平板市場,已使中國彩電業結構調整進入加速度狀態,外資品牌短期內難能逾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在論壇上發布了2005年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第二季度需求報告,通過綜合消費者家庭調研數據與零售市場監測數據,得出“2005上半年中國消費者購買力最強的平板電視型號”,海信連續8個月在平板電視上保持領先優勢,以高達15%以上的市場占有率,被中國電子商會授予“中國平板電視突出貢獻獎”。
   中怡康公司董事長李基祥在論壇上用大量統計數據證實了中國平板品牌的領跑格局。國內平板市場5月統計數據:中國品牌在零售環節占了67.23%,從專營渠道來看,更是高達69.35%,幾乎是外資品牌的三倍。就液晶而言,中國品牌零售量占77.94%,外資品牌占22.06%。
   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樊天順部長也強調,平板電視作為一種高價值的商品,消費者在選購時是比較謹慎的,往往是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看性價比,一方面要滿足支出少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保證電視產品的質量可靠性。
   談到下半年“兩節”市場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預測:從平板電視市場價值的角度來看,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在銷售額上已經超過CRT彩電,隨平板電視技術的進步,產品線的豐富及價格的走低,加之廠商雙方必在“兩節”有更大的促銷手段,必然會促成平板電視在更多的城市成為消費主流,海信、康佳、長虹等國產品牌將再次領先,有可能市場份額突破80%。
   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王寧認為:就平板電視而言,中外彩電企業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技術是新技術,人才是全球性的新人才。平板電視不僅給了中國品牌在國內市場上繼續領先的機會,也為中國品牌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創造了絕佳的歷史機遇。近兩年來,海信在歐洲取得市場份額前兩名的成績來之不易,目前還在保持150%以上的速度增長。中國品牌如果靠低檔次低價格的產品來換取一些低檔市場的份額,那只會是短期的并一定是不贏利的,前期已經有企業有這個方面深痛的教訓。信息產業部三所高級工程師安永成說:“就平板電視整機來講,中外品牌已經沒有技術上的差異,但在產品儲備上,中國企業在研發上投入還存在不足,可能有一些差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和中國電子商會公布了《2005年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研究二季度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平板電視需求旺盛,2005年上半年平板電視總銷量已達74.1萬臺,其中液晶52.2萬臺,等離子21.9萬臺。在經歷了二季度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之后,三季度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規模將達50.3萬臺,液晶電視達到了35.6萬臺。據課題組有關專家預測,2005年全年國內平板電視市場規模將達到185萬臺,市場需求持續上升,在特大城市,平板電視的市場價值已經超過了傳統的CRT彩電。
   陸刃波認為:從中國彩電企業當前的經營戰略和全球市場來看,需要解決浮躁的心態。一定是技術使中國彩電走向世界,絕對不是所謂的巨額廣告投入或者靠價格低廉。不少企業在這方面認識得還不深刻,沒有更長遠一點的眼光,對自己的比較優勢認識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民族品牌在與外資品牌競爭中取得先機的關鍵是,技術上的差距在縮小,在某些功能上,還有超越的地方。在今年的CES展中,海信推出中國第一款具備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芯片,這將徹底打破自中國生產彩電以來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的歷史,從此結束了全球最大彩電制造國“無芯”的歷史。這一點證明中國彩電企業是有能力抓住技術升級所帶來的歷史機遇的。
   信息產業部三所高級工程師安永成也提醒國內彩電企業說,在我國彩電行業平板化走向繁榮發展之際,技術還在繼續進步,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再次落后,我們一定要從長遠來看技術。另一方面,平板基礎上的數字化、網絡化進一步增強,在產品的多種技術平臺要考慮融合,無論是3C還是4C融合,這是一個必然。本土品牌要持續發展,一個是技術上需要持續地保持同步甚至更為領先;另一個是期待整體消費環境認同和城市消費意識的提高。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