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出其不意”地宣布,中國人民銀行自2005年7月21日19時起,美元兌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
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按照這個最新的匯率,在過去1美元兌人民幣長期的8.28元匯率基礎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2.1%。雖然升值幅度不大,但是這一舉動還是引起了強烈震動。那么,人民幣的升值對于車價將會有哪些影響呢?    進口車價有望下降
   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美系進口汽車的降價趨勢已經十分明朗。即使在關稅、運費、保費等其它進口環節的費率視為不變的情況下,僅僅由于實行這個最新的匯率,從美國等以美元結算的國家和地區向中國進口汽車的價格已經立刻下降2.1%。如果如國外經濟學家們的預測,未來幾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累計達到10%左右,那美系進口汽車的價格也將隨之下降10%。顯然,這個政策首先對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克萊斯勒是最大的利好。但是,在中國汽車市場美國進口車不占主流,進口車主要來自德國、日本和韓國,由于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也導致了人民幣兌歐元和日元的不同程度的升值,因此德、日、韓的進口車成本也會下降,整個進口車價也有可能有所下降。
   不過,由于國際上的主要汽車廠商都已在中國實現本地化生產,進口車在整個車市中所占的地位微乎其微,加上今年國家已開始實行進口車“落地完稅”的政策,進口商的風險加大,所以進口車的數量在持續減少,而且普遍向高端車型發展,對于一輛售價在100萬元左右的高檔進口車來說,2%的成本降低對整個售價的影響不會太大,所以短期內進口商也有可能不作價格調整。
   國產車有可能降價
   中國的汽車工業目前合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在乘用車市場現在的100個品牌中,合資品牌有70多個,占據了8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這些合資企業生產的汽車,盡管某些車型的國產化率已經很高,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但仍有一些關鍵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而更多的車型國產化程度還較低,主要是通過進口散件到中國進行SKD或CKD的組裝生產,這些零部件的采購都會在海外進行。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將會使這些合資企業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從海外市場采購到零部件,從而降低采購成本。
   從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浮動匯率后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反應來看,人民幣兌歐元和日元也有不同程度的升值。7月21日,央行公布利率變動之后的30分鐘內,人民幣兌日元上升了1.2%,而人民幣兌歐元則出現大幅波動,曾經一度出現升值3%,也出現了貶值0.5%,但總體趨勢還是升值的。如果未來幾個月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歐元和日元能表現持續的升值趨勢,那么對于國產化率還較低的一些高檔品牌,如國產寶馬、豐田皇冠以及即將投產的國產奔馳、豐田佳美也將是個利好。
   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合資企業采購成本下降,給這些企業增加了一部分降價空間。但是由于此次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較小,企業從中獲益也相當有限,所以,期望近期車市大幅降價也不現實。不過,考慮到2006年關稅再下降25%的因素,再加上專家普遍預測近幾年內人民幣還將持續升值,因此,國產車的價格將持續走低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