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25日電(記者 陸文軍)“偶稀飯”、“頂”、“弓雖”、“FB”……,乍一看到這些詞,肯定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如果翻譯出來:“偶稀飯”就是“我喜歡”,“頂”就表示“支持”,“弓雖”就是贊賞對方“強”,“FB”的意思就是要出去聚餐(“腐敗”拼音縮寫,引申為吃飯聚聚的意思)……
說不定讓人更糊涂,這叫什么話啊?但這就是現在許多青少年熱捧的新興網絡語言,這幾個詞還入選了2004年“網絡十大流行用語”。
最近在上海舉行的一次主題為“網絡群體情況介紹及管理”的研討會上,專家認為,網絡語言是反映青少年獨特的生存方式和話語系統的一面鏡子,但網絡語言的過分盛行甚至泛濫,將對現行的語言文化體系形成一定的沖擊。
初步研究發現,目前網絡語言基本包括四類:語音諧音類,比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表示“氣死我了”,“醬紫”表示“這樣子”;符號象形類,比如“@_@”在網上就代表一個戴眼鏡的人;英漢縮略類,比如“cu”表示“see you”;詼諧指代類,如“保重”在網上的意思就是“保持體重”,“公司總裁”其實是公司“總在裁員”的意思……隨著新的網絡語言不斷被發明、流行,很多新形式其實非常難以歸類,譬如“郁悶ing”就代表正在郁悶中,“KMP”又表示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青少年喜歡的快餐廳……
近年來,大量關于網絡語言成為青少年日常用語,甚至被寫進作文的報道屢見報端,高考作文中也出現了網絡語言摻雜、網絡小說方式敘述的問題,讓改卷老師比較為難。網絡語言走出網絡正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對于網絡語言滲透入青少年日常語言習慣的問題,多數專家認為網絡語言有一定的便捷性和趣味性,但不該混雜入書面語,學校教育也應遵循規范語言的原則。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欒印華表示,語言是社會現象,適用領域范圍有基本要求。網絡語言是新現象,其存在有土壤、有環境,但不宜進入教科書和正式媒體。他表示,上海已頒布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對這個問題已有具體規定。
社會語言學專家余志鴻教授說,語言內部是有分工的,比如一個國家的文學語言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水準,應作為規范語言的標準。網絡語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語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聲語言,也不能用作文學形式的藝術作品。他還強烈呼吁,媒體不要盲目宣傳“語言本來就沒有規范”和“只要存在的語言就是合理的”這兩種觀念,這樣做本身就是對規范語言的一種沖擊。
華東師范大學青年學者李明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健康多元的社會應該允許存在多個言語社區,網絡群體擁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很正常,就像男性語言也可能與女性有差異一樣。但網絡語言也有自己的范圍和區域,這種語言生存和工作如果超越了網絡的范圍,勢力就很微弱。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對網絡語言過度流行問題采取了具體措施,如南京語委已明令禁止中小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廣州教育部門已經立項就網絡語言對青少年的正負面影響進行調查研究。(完)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