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季刊夏季號發表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學者理查德·羅斯克蘭斯撰寫德文章《合并與收購》。文章認為,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很可能預示著國際社會領導體系中霸主地位的改變。美國和歐盟所面對的最大的長期外交政策問題就是20年后如何應對中國。美國與歐洲的合并將會創造出一個不
可打破的組合,才能在一個長期范圍內對中國的巨大能量起到抵消作用。文章摘要如下:
中國改變世界 未來可能出現印日美制衡中國的聯盟
美國和歐盟所面對的最大的長期外交政策問題就是20年后如何應對中國。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增長水平很可能比美國和歐盟加起來還要高———盡管印度將會成為中國在產業領域內的一個主要競爭對手。現在說什么都還為時尚早。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很可能預示著國際社會領導體系中的霸主地位的改變,就像1871至1914年的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所帶來的改變那樣。
問題是,中國是否會推行俾斯麥的政策,不搞對外擴張?俾斯麥將德國與一系列條約捆綁在一起,對有關德國前途未來的選擇進行了限制,并且在統一德意志后沒有進行對外擴張。他沒有對法國或英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帝國統治地位提出質疑。他也沒有建一支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來抵消英國海軍的統治地位,盡管到了19世紀末,德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了英國。如果俾斯麥的繼任者能夠延續這些自我限制的目標,德國就不會對英國進行挑戰,不會對法國進行抵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也許就能夠得以避免。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沒有一個國家僅僅只是因為另外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很快而對其宣戰的。因此,未來局勢的關鍵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率有多少,而是中國如何利用這種迅猛增長的經濟。最后的結局會是:在過去,權力和地位的轉移曾經以沒有進行戰爭的方式發生,而歷史將再次重演。
實力之間的制衡也許會使這種權力轉移以一種更加容易的方式進行。如果國際政治體系中的新領導者面對著一群想法都比較類似、能對這一領導者構成制衡的國家,那么即使沒有出現合并,兩個實力最強的國家之間的實力差異可能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沒有出現合并,那么也許會出現一個將印度、日本和美國聯合到一起、能對中國構成制衡的聯盟。中國的發展將會直接對這些國家構成影響,就像中國的發展會對美國構成影響一樣。因此,中國的統治地位也許不會變成在地區或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擴張的實力。
美歐加深合作才能創造不可打破的組合
不過,也不一定非要對中國這種相對較強的實力采取制衡行動。美國與歐洲的合并將會創造出一個不可打破的組合,能具備類似現在的公司合并這樣的規模和實力。如果中國變成了世界政壇中的沃爾瑪,那么美國和歐洲加在一起應該超過西爾斯和凱馬特的組合。這兩強的聯合將會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規模相形見絀。美國如果要找一個合并的伙伴來抵消中國崛起所構成的影響,那么美國就必須加強與歐洲的關系。
就像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所提議的那樣,必須采取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在美元、歐元和日元之間建立一種匯率波動機制,這三種貨幣的匯率在這一機制下在有關各方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波動。這將有助于使這三方根據上世紀80年代的2項協議就已經建立的關系制度化。如果世貿組織多哈回合的談判無法盡早達成一致,那么美歐雙方可能會就結成新的美歐自由貿易關系達成一致,為美國與歐洲的合并打下基礎。如果雙方采取這一步驟,則意味著雙方承認美歐之間這種時好時壞的雙邊關系已經不足以應對中國崛起這一問題,雙方需要加強彼此間的關系。只有美國與歐洲加大聯合力度,才能在一個長期范圍內對中國的巨大能量起到抵消作用。如果只是單單靠美國或歐洲自己,恐怕都無法對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在美國和歐洲進行聯合的同時,中國也不可能毫無動作。北京將轉而向鄰國尋求支持。北京也許會與日本、韓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進行談判,希望結成一個特殊貿易集團。北京也可能會謀求在人民幣、日元和韓元之間建立一種新的貨幣關聯體系。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