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24日,記者跟隨齊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分別采訪了德州陵縣和萊蕪污水處理廠,雖然在檢查期間記者所看到的污水處理流程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通過這兩家企業可以看出目前山東省污水處理企業的現狀:積極參與企業運營的開始賺錢了,仍然是事業單位性質的只能“趴窩”。
7月23日,記者在陵縣污水處理
廠采訪時,該廠負責人向記者團興致勃勃地介紹著工藝流程,記者看到的污水處理各個環節,也確實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但環保部門監測人員從該污水處理廠進水口和排水口采樣監測發現,進水口的COD只比出水口多幾十個。環保局人員懷疑,該企業可能直接抽取的處理過的河道水。據環保人士介紹,目前德州的污水處理費還沒有調整到位,而且該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又沒有回用,該廠根本不可能堅持每天運營。
而24日,記者又來到萊蕪第二污水處理廠,記者注意到,偌大個廠子,只有運行設備看不到辦公樓。據該廠負責人介紹,該廠設計規模為每天處理4萬立方米污水,目前處理量在2萬立方米左右。而該廠只有6名工作人員,這6人都是工程師,負責全部的操作、管理。據介紹,目前萊蕪兩個污水處理廠總共有工作人員26人,日處理污水能力達5萬多噸,其中有1萬多噸的中水被鋼廠回用,這樣兩大污水處理廠因管理成本降低、建設成本降低以及有產品出售,已經實現了贏利。
據悉,根據4月份統計,我省具備運行能力的83個城市污水處理廠中,青島、煙臺、威海等市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比較好,廢水基本達標排放。而中、西部地區多數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均存在運行不正常和超標排污的現象。有關專家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城市污水處理廠必須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記者
吳修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