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引進到技術模仿是一種轉折,從技術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場革命。 2005年4月11日,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在市委專題會議上指出,要率先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取得新突破,當務之急是依靠技術進步,突出自主創新,加快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 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自主創新則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那么,對致力于建設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青島來說,自主創新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青島有什么
率先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名牌的海爾,自主研發出“信芯”的海信,一舉打破發達國家在微生態制藥領域長期壟斷的東海藥業,還有堪稱青島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典范的海泰光電……盛產名牌的青島,因名牌而聞名,因創新而精彩。在近一個月的采訪中,記者處處體會到一股時代的氣息,時時感受到一種創新的激情。
以消耗資源、環境和生態為代價的傳統增長方式已走到盡頭,必須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專家指出,青島正處于由濱海旅游城市向現代化國際大城市、傳統產業向新型工業化轉變的臨界點上。因此,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城市創新體系的初步建立,為我市自主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定位于集中有限目標,重點突破,加強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的自主創新,以軟件、新材料、新興海洋科技、生物工程為代表的四大新興科技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推出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項目,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企業。200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373.7億元,同比增長35.02%,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21%。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與其他城市不同,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呈現出三個鮮明特點:一是“骨干突出”。通過政府培育和市場引導,培植起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科技含量高、全國知名的龍頭企業。二是“特色明顯”。大而全、小而全的經濟結構已成為歷史,特色科技產業變成強勢主導產業,戰略主導產業地位日漸清晰。三是“產業協調”。高新技術滲透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中,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從2001年起,我市先后實施了原始性創新戰略、技術集成戰略、知識產權戰略、技術標準戰略和科技將才戰略,初步建立起特色鮮明的塔型研發體系和充滿活力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走出了一條以重點實驗室為領軍力量,以高校和科技機構為骨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自主創新之路。
青島缺什么
領全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深圳,自主創新之路又開始提速,
他們提出了建設自主創新型城市的目標。
其實,深圳一直是青島學習的榜樣。2004年深圳市GDP達到3422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3266億元,雄居全國第一。其中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產值又超過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50%,這一比例在全國遙遙領先。深圳形成了通信產業群、計算機產業群、集成電路產業群和軟件產業群等以電子信息產品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在通信、醫療設備和電池等高科技行業占據了國內制高點和大片市場份額。更令人艷羨的是,深圳年科技研發投入達到125億元,占GDP的3.6%,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科研優勢、科技成果優勢和信息優勢。但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我市科研院所數量偏少且學科發展不均衡。目前,市屬以上科研院所56家,其中中央、省屬科研院所24家,這些數字落后于武漢、西安、南京、大連等城市。雖然青島海洋科技特色突出,集中了大批海洋科研機構和人才,但在急需重點推進的電子家電、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領域,相關創新資源和研發人才卻相對薄弱。創新人才的匱乏與不足,已經成為我市自主創新的“瓶頸”。
從產業角度看,我市傳統產業科技水平依然偏低,工業制造業技術水平總體上仍處于國際20世紀90年代水平,多數服務業尚缺乏依靠科技進步的內在動力,體現城市現代化功能的服務業比重偏低,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扶持自主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
還有,與全國城市情況相似,我市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普遍比較薄弱。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中小企業能經常開展研發活動或者達到市級研發中心標準的總體上比較少,技術創新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大多維持在1%左右,少數還低于1%。“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主要依賴于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產學研之間合作進行高新技術系統集成和產業化的動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位科技界專家不無憂慮地說。
如果沒有自主品牌,企業將陷入產業鏈的底端,失去市場話語權;沒有自主創新,城市將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核心競爭力只能是鏡花水月。
青島做什么
無論是外界還是科技界,一個共識是,青島經濟活力之重心和核心,在于科技創新;青島經濟發展最大的潛力和動力,也在于科技創新。要從“全能城市”向“特色城市”轉變,必須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效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真正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市科技局高新處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我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680家,主要分布在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領域。科技人才隊伍同樣在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從事技術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達2.27萬人,占職工總數的13.5%。高新企業科技投入逐年加大,2004年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達80億元,同比增長40%,高于同期工業總產值的增幅,其中研發支出31.8億元,成果應用支出14億元,新產品開發支出13.7億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同比增長29.9%,在軟件、環境保護、新能源與高效節能、光機電一體化領域,高新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高于80%。全市專利申請總量累計達20412件,累計授權專利達到13093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實施率達60%以上,去年完成工業產值450億元。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更應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中國科協主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在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談了他對自主創新獨到的認識。周光召認為,自主創新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像青島這樣有基礎、有條件的城市,完全應該將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而一個國家、一座城市要走自主創新之路,就必須把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強化企業的主導作用。“歷史表明,重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幾乎都是企業所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同時還要通過市場推動企業間的并購和重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加速高新產業向創新型轉變。”
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打造自主創新品牌,是青島的立市之基、強市之路。
市科技局局長李乃勝認為,要推動自主創新,關鍵是要及時調整以市場換技術、跟蹤模仿的追趕型發展思路,突出發揮科技工作的戰略性、前瞻性、創新性、滲透性和產業性特點,把戰略重點轉移到發揮特色科技資源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上來,通過實施自主創新,全面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長遠來看,政府部門將與科研界、企業界共同努力,以期盡快在三個方面形成突破。
一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原始性創新是自主創新的基礎,要依靠原始性創新來推動自主創新;二是技術集成創新,即以推動技術進步為目的,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交叉與融合,這是自主創新的必由之路;三是二次創新,就是搞好重點產業中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通過二次創新把它變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本報記者張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