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這兩年真是進入了“多事之秋”,除歷史問題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疙瘩外,日本政府7月14日首次批準日本帝國石油公司在中國專屬經濟區試開采油氣資源的行為,又驟然加劇了中日關系的風險。 日本《讀賣新聞》甚至稱,如果帝國石油公司真到東海進行試開采,那中國海軍
和日本自衛隊之間發生沖突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那么,日本是否真想在東海挑起沖突,其對華強硬政策又是由誰主導的呢? 開采是假,對抗是真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突然宣布將東海天然氣的試開采權,授予帝國石油公司之后,輿論頓時一片嘩然,東海問題也因此成為日本媒體關注的一個熱點。這幾天,日本各大主流媒體幾乎每天都用相當版面報道此事。日本《讀賣新聞》說,通過授予帝國石油公司采掘權,可以明確,日本的目的就是為了牽制中國。但政府今后是否真進行開采,還要和帝國石油公司一起慎重判斷。《產經新聞》評論員吉村英輝則撰文稱:“如果將已經確認的春曉油氣田的天然氣儲量換算成石油,大約是3600萬桶,這僅夠日本全國消費一個月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授權帝國石油公司的真正目的就不言自明了。”
部分極端右翼分子則對政府的決定高興萬分,聲稱終于實現了多年的夙愿。16日,一向大放厥詞的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說,在中國問題上,日本政府不應再堅持“軟弱”觀點了,“少說話被視為善良和謙虛,但沉默不再是金。現在已到了日本對中國說‘不’的時候了”。此前,石原還宣稱,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應不惜與中國進行一次小型戰爭。盡管石原的話并未引起日本大多數媒體和民眾的共鳴,但近段時間,“日中很可能在東海問題上‘擦槍走火’”的分析卻時有出現。《朝日新聞》稱,如果日本決意開采,屆時兩國的巡邏艇會在海上對峙,很有可能會發生意外。中川昭一也說,如果有意外發生,“最大限度地保護民間不受損害是政府當然的職責”。《讀賣新聞周刊》則發表專輯稱,現在的東海已經變成了日中的“對立之海”。
日本并不想在東海開戰
專家認為,盡管日本政府在東海問題上的手法越來越簡單粗暴,但實際上,無論從政治、安全還是經濟角度來看,它都不想突破軍事沖突的底線,尤其是選擇在東海挑起沖突。
首先,日本和平憲法不允許其發動戰爭,這樣的限制依然是有作用的。
其次,日本民眾并未做好軍事沖突的心理準備。對日本民眾來說,過去的戰爭記憶并未消失,原子彈爆炸給日本人造成的傷害也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因此,盡管不斷有右翼分子鼓噪戰爭,也不可能喚起民眾的支持。
第三,對日本來說,開發東海油氣田并不會得到經濟效益。因為東海大陸架向日本方向傾斜,日本那邊非常深,即使開發,也必須和中國合作,鋪設石油管道到中國的岸邊才能獲得石油。因此,日本沒必要花巨大的精力和投資去東海勘探、開采。日本在東海問題上發難,是想強迫中國接受它單方提出的所謂“中間線”,從而割斷釣魚島與中國的聯系。同時,小泉政府擺出一種政治姿態,目的是想通過東海問題,推動中日間矛盾向沖突方向發展。一旦中國作出反應,它就能以“中國威脅論”為由,強化構想中的日本對華軍事戰略,從而改變其戰后的國家戰略性質。孫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