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山區的孩子來講,能擁有一臺電腦成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夢想。從另外一個視角看問題,實際上折射中西部貧困地區教育困境。鄭州晚報記者 尹海濤/圖
核心提示:今年8月上旬,因休學支教而感動全國的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徐本禹,在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大石小學支教兩年的工作期滿,他將回到母校繼續研究生學業。徐本禹休學支教的舉動在引起全國傳媒關注的同時,也把中西部山區基礎教育的現狀帶進了公眾的視野。與此相似的一個事實是,在不少貧困地區和山區的農村小學也遭遇著同樣的困境,折射出這些地區基礎教育的尷尬處境。我們試圖在剖析的同時,探索解決之道。
貧困山區的學校
7月15日,全三華和學校的另外一名老師開始到河南省淅川縣城參加一期課改培訓。這個機會讓他感到很是興奮和滿足。“學校公用經費嚴重短缺,已經很久沒有老師外出學習了。”
全三華是淅川縣香花鎮宋溝小學的校長,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學,地處偏僻山區的學校將正式進入課改實驗區,淅川地處豫、鄂、陜3省7縣接合部,是一個集山區、庫區、移民區于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香花鎮宋溝小學學生不足百人,由于經費緊張,5年來,學校沒有添置過一套課桌,沒有增添過一冊圖書和一套實驗儀器。校長全三華對學校每學期的收入和支出都了如指掌,在他看來,這樣的賬目不用賬本就能列舉得非常清楚:每年每生雜費50元,全校收入4900元,可即使按最低開支計算,每年至少需要支出7710元,其中水費240元、電費1320元、教師用書450元、辦公用品1000元(含衛生防疫用品)、校園維修1000元、差旅費300元、招待費700元、教科研費300元、電話費700元、報紙雜志1700元,一年下來至少超支2810元。記者了解到,因為教學樓樓頂下陷,教室一直漏水,學校至今無力維修,只好借房上課。“幾年了,學校很少派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偶爾有教師外出學習也都是自費。”全三華說。
事實上,宋溝小學的情況在河南省的一些貧困地區和山區不同程序存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山區面積大,生源分散,教學點和教學班多,師資配備非常困難,一些學校至今還聘請有臨時代課教師,并且很多教師都是一人帶了好幾門課,有些甚至是跨年級上課。在淅川縣寺灣鎮趙河小學,學生只有60人,5個教學班,在編教師3人,為了保證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又聘請了兩名代課教師,除六年級一名教師不跨年級上課外,其他教師均是跨年級教學。與此同時,由于專業教師不配套,至今還有不少小學沒有開設英語、計算機等課程。一塊黑板,一根教鞭,一本課本,一本教參,依然是當地農村中小學教師上課的真實寫照。
調查的同時發現,多數學校沒有學生食宿場所,一些離校較遠的家庭不得不離家到鄉鎮或縣城做一些織絲毯、賣菜之類的生意,租房陪孩子讀書。同樣需要關注的是,隨著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的推進,有不少學校蓋起了嶄新的教學樓,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師們都在低矮破舊的屋架房里辦公,條件很差。
淅川縣寺灣鎮趙河小學校長黨杰說,學校的學生至今還沒有見過電腦是什么樣。他說,農村中小學除部分鄉鎮直屬中小學有少量現代化教學設備外,大多數學校幾乎是一窮二白,現代化技術教育無法進行,能擁有一臺電腦成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夢想。
資金困境下的“村校堅強”
6月16日,洛陽市宜陽縣董王莊鄉大石嶺小學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起因是一幅圖片,這張被首先發表在《洛陽晚報》上的圖片令人震驚:一群年齡在10歲左右的孩子們,在教室中跪在堅硬的水泥地上聽課。
據了解,該小學建起了村里最豪華的建筑——教學樓后,村里對學校嚴重缺乏桌椅的狀況已無能為力,孩子們只好跪著、蹲著或者直接坐在地上上課、寫作業。
一家媒體在刊發報道時認為,在缺乏基本教學設施的情況下,大石嶺小學的學生和老師仍能將教學活動堅持下去,這是一種村校的堅強。
7月18日,記者電話聯系大石嶺小學負責人,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稱,學校的情況經媒體報道后得到了改善,目前已經沒有學生跪地上課了。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了解到,董王莊鄉共有21所小學,除鄉中心小學外,其余20所小學的課桌椅都相當缺乏。
據了解,大石嶺小學的處境并不是個例,我省還有很多農村學校都面臨這種困境。近日,淅川縣教體局曾對全縣16個鄉鎮的120所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因為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許多學校辦學困難,舉步維艱,教師正常教學用品配置、圖書儀器的添置、信息技術的配備、房舍維修、校園綠化以及教師進修繼續教育等無法得到落實。一些百人以下的小學,日子更難過,教師用的粉筆論根查,稿紙按頁分,還有一些學校無錢用電、用水。特別是“一費制”后,大多數學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負債運轉,不少學校不得不寅吃卯糧。
在調查中得到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條件多么惡劣,絕大多數的學校都能將教學活動堅持下來,這令人不得不對這些村校的老師和學生肅然起敬。
教學質量亟須提高
4月15日14時30分,平頂山市衛東區東高皇鄉焦莊小學。
記者在進入該校采訪時遭到了拒絕。“校長規定任何人進出必須校長親自打招呼,不能隨便進出。”張姓門衛把學校惟一的大門鎖上,并禁止任何外人進入。
造成一所村小學如此緊張對待外來人員的原因是,今年春季以來,焦莊小學由于生源流失嚴重,學生由過去的300多人銳減至60人,該校六年級甚至僅剩下兩名學生,這種情況被當地媒體披露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焦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新昌在接受采訪時說,學校的教學樓是1997年村里籌資38萬元建造的,學校是六年制,目前有在校生60人,人數最多的班級也僅有15名學生。
這是記者4月15日在當地采訪時了解到的一個情況,如今3個月過去了,那里的情況如何呢?記者致電焦莊小學,但是該校校長不愿透露任何信息,拒絕了記者的采訪。
在焦莊的采訪表明,導致該學校生源流失嚴重的原因是,家長們對村辦學校失去信心。這一點,平頂山市教育部門未予否認。平頂山市教育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學校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是農村學校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焦莊小學現象只是全國農村學校陷入困局的冰山一角,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已經讓農村小學普遍陷入困局。在濮陽、南陽、信陽等地一些山區和貧困縣的小學中,都出現了學生流失嚴重的情況,這些學生大都隨著進城務工的父母轉到了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學校。
學生流失—經費緊張—師資力量下降—學生繼續流失,很多學校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中,造成了村辦小學的舉步維艱。
破解之題
2004年6月14日,原陽縣蔣莊鄉堤東學校一起令人震驚的惡性事件被披露,該校二年級代課老師杜保岑,長期以來上課如同古代皇帝上朝,要求學生向他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而且體罰學生到了變態的程度。知道真相后,學生家長圍堵校門并向教育部門檢舉。隨后,原陽縣教體局對此事迅速展開調查并作出處理,將杜保岑開除,并通報給公安部門;學校校長張立平被免職,給予鄉中心學校校長婁淵龍行政警告處分。
2005年7月18日,記者致電原陽縣教體局紀檢書記閆俊梅,她告訴記者,經歷過“皇帝老師事件”后,堤東學校已經恢復了正常。
一個事實是,原陽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的貧困帶來的是教育的落后,小學畢業的老師教小學,這在原陽縣蔣莊鄉并不是罕見的事。堤東村一位教師告訴記者,在農村,村干部的女兒、兒媳小學畢業學歷卻執教小學生,是個普遍現象。
據了解,原陽縣有相當一部分代課教師,基本上都是初中畢業教小學,有的連初中都沒畢業,小學教育的質量可想而知。可如果辭退學歷不合格的代課教師,又缺乏繼任教師,將會導致兒童入學率大幅度滑坡。
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人數不足、教學質量偏低成為制約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貧困地區尤為突出。有關資料顯示,村辦小學的老師大都來自當地的中師畢業生。一個深刻的變化是,過去中等師范實行定向培養、定向安置,不少農村孩子因為就業前景良好而踴躍報考中師。但如今中師不包分配后,生源問題導致如今的中師畢業生總體水平大幅下滑。同時,專科生尤其是本科生又不愿做農村中小學教師,在這樣的情形下,鄉村師資矛盾格外突出。
來自原陽縣的現實就是,很多人不愿回到基層教學,在取得了教師資格后,運用“轉包”的手段,雇請別人來代課,自己去外地打工,學校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皇帝老師”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師自身素質不高造成的。
“教師數量在學校發展過程中應隨著學生的數量、專業的變化而變化。”淅川縣香花鎮宋溝小學校長全三華認為,政府在核定編制時要留出一定的空間,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合理配備教師,要把符合政策的育齡女教師、進修學習教師、常年有病教師以及偏遠山區學生少、年級多等因素考慮進去,切不可一刀切。他還提出,希望建立培訓考核制度,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學習并應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健康持續發展。(鄭州晚報記者
尹海濤 文/圖)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