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紅星
勝利東街,濰坊市的中心街道,街道兩旁矗立著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不時閃爍著兩行大字:讓世界了解濰坊,讓濰坊走向世界。
無疑,這個口號凝聚著一座城市的理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謀求更高、更快的發展。那么怎樣讓世界
了解濰坊,又怎樣讓濰坊走向世界?濰坊人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近兩年,濰坊的發展令人稱道。不妨用數字來說明濰坊的發展速度:
2004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246億元,增長16.9%;財政總收入107.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2.6億元,分別增長26.7%和34.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5億元,增長59.6%;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突破1000億元。與2002年相比,實現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以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利用外資“六個翻番”。“十五”計劃主要指標提前一年基本完成。
如果要總結濰坊市近兩年的發展經驗,無外乎濰坊市委、市政府創新、務實的工作,他們著力解決觀念更新、機制轉換、結構調整、環境建設“四個關鍵問題”,突出抓好工業強市、擴大開放、民營經濟、農業三化、城市化和科教興濰“六個戰略重點”,團結帶領濰坊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創業,求真務實,加快發展,取得了改革和建設的新成績。
兩大節會
濰坊國際風箏會和魯臺經貿洽談會是濰坊市富有創造性的兩大節會。濰坊人把“兩大節會”作為推進對外開放、促進招商引資的重要舞臺。尤其是國際風箏會,自1984年4月20日首次舉辦以來,濰坊市就以她獨特的魅力折服了世人,被譽為“風箏之都”。
以風箏會天下人,與天下人交流合作、共謀發展,這就是濰坊風箏會不斷發展壯大的奧秘。通過風箏會,濰坊先后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文化交流關系,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使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看好濰坊的前景和商機。
另一“知名海內外,享譽齊魯間”的盛會———魯臺經貿洽談會也已連續舉辦了10屆,正在向著“全國一流、江北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兩岸貿易盛會”邁進。
濰坊招商局副局長白衛明表示,通過兩大節會,濰坊創建了城市品牌,擴大了對外影響,真正實現了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
一個中心
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被廣泛認為是企業在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重要的利潤源泉,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濰坊地理位置優越,是山東半島的交通樞紐,發展物流業條件得天獨厚。如何發揮地理優勢,搞好物流業,成為濰坊市打破服務業發展瓶頸的突破口。為此,中國物流協會的專家和國內其他知名物流專家被請到濰坊,共商發展大計。“半島物流中心規劃”就此誕生,今年開始實施建設。一批骨干企業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
據悉,為打造物流樞紐、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2005年9月14日—16日濰坊市將舉辦“中國(濰坊)現代倉儲物流技術及設備展覽會”。展會將展示最新高、精、尖物流技術,借助這一巨大國際平臺,實現濰坊建設“大樞紐大中心“的夢想。
三北開發
濰坊發改委主任陳仁杰介紹說,加快“三北”(壽光、寒亭、昌邑北部俗稱“三北“)開發,拓展發展空間,是濰坊市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濰坊市北部沿海地區海岸線長113公里,淺海、灘涂和濱海平原4400多平方公里,非耕地2800多平方公里,地下鹵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地勢平坦,人口密度低,公路、鐵路、港口一應俱全,非常適合布局大型重化工項目,是濰坊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經過多年來的開發建設,該市的海洋化工產業初具規模,成為全國最大、獨具特色的海洋化工生產基地。去年,濰坊市委、市政府把開發“三北”作為加快濰坊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提出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加快推進工業重心北移,掀起了新一輪開發熱潮。目前正在加快水、電、路、港等基礎設施和4個項目區建設,70個重點工業項目正在落實或建設。下一步,濰坊將與青島主動銜接,研究規劃專門工業園,建立加工生產基地,為促進青島、濰坊兩市以及其他半島城市的合作搭建最佳平臺。
就在記者即將結束濰坊之行時,濰坊有關部門把今年前5個月的經濟情況做了介紹: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超過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4.3億元,同比增長120.9%;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5.4億元,增長2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4億元,增長16.3%;進出口總額12.4億美元,增長48.3%,其中出口8.71億美元,增長52.7%;實際利用外資6億美元,增長63.9%。全市加快發展的風氣正、氛圍好,整個社會和諧穩定,充滿活力。
這是一座風箏之都,這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的水土孕育了賈思勰、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鄭板橋、李清照等歷史名人,在當今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同樣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