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周厚健,48歲,青島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畢業于山東大學電子系,25歲進入海信集團前身———青島電視機廠從事技術工作。如今在管理中,他仍將技術研發列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因“信芯”而有信心
今年6月,海信集團歷時近4年半,投入3000多萬元研發的中國第一塊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問世。經國家權威部門鑒定,該芯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將被應用到數字高清彩電上,并可完全替代國外同類產品。7月2日,裝有“信芯”的海信彩電正式下線。
“信芯”給了周厚健很大的信心,他說,成功開發視頻處理芯片并運用到整機上,最大的意義在于海信從此擁有了主動權。長期以來,中國雖然是全球彩電生產和銷售的第一大國,卻一直不是彩電強國,因為彩電生產中的核心技術———芯片制造一直依賴進口,九成中國彩電到了國外必須貼上別人的品牌。據中國商務部統計,近兩年來我國芯片貿易逆差年均增幅達60%,芯片已成為美國對華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不掌握芯片技術,整機產業實際上成了加工業或組裝業。彩電產業上游的高額利潤都被國外企業賺走,而國內制造業只能賺加工的錢,以低成本廝殺,這也是彩電價格大戰連年爆發的重要原因。
海信宣稱,“信芯”產業化后,10萬片的規模就可實現盈利,海信計劃今年達到100萬片。芯片產業化后,海信將嘗試由生產制造商向技術專利商過渡,目標是成為中國最大的芯片供應商。
從家電走向“3C”
中國家電業已達到很大規模,卻缺少殺手級產品,周厚健認為差在技術研發。多年來,海信堅持以技術為本,研發范圍超越了最初的家電領域。周厚健上任后確立了以發展家電、通信和信息為主導的“3C”戰略,主打產品有電視、空調、冰箱、手機、智能交通軟件、數碼產品、電腦等。
依靠技術研發,海信堅持走中高端路線。其高端變頻空調占有國內60%左右的市場份額,高端平板電視銷量銷售額排在行業第二位。有人建議周厚健集中精力做變頻空調和平板電視。他卻說,做“3C”產業有好處,很多資源可以共享。
周厚健指出,海信從家電起家,越行業涉足通訊,最重要的是看技術能不能跟上。為了研究和掌握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近幾年海信集團籌建了家電工業園、信息產業園、技術孵化園等,擁有了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建有國家一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承擔十多個國家級項目。
海信搞研發,一看市場需求,二看技術前沿。因此海信產品分兩類:應市產品和預言產品。技術投入存在著風險,海信在應市產品上不允許失敗,而對預言產品允許50%的失敗。
要速度更要健康
冷眼旁觀海爾、聯想等幾個競爭對手“走出去”后的快速成長,周厚健道出了海信的投資原則:“要量力而行,不要盡力而為”,強調企業發展要水到渠成。他舉例說,海信在商品輸出上發展不錯,從2001年到2005年,海信的海外市場增長了四五十倍,走這條路與對手們的“走出去”相比風險小一些。周厚健指出,國際化的陷阱源于急于在國際市場上做大手筆。他說,世界上的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兩年多。之所以這么“短命”就是因為落入了發展的陷阱,短期內追求快速成長。所以,在健康的發展和快速的發展之間,周厚健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著眼于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周厚健知道最重要的是機制和人才。海信集團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大股東是青島市政府。近幾年,周厚健通過改制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管理能力。通過集團逐漸減持股份、經理層認購、職工集體認購、技術入股、獎勵股份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等多種方式,海信集團所屬的20多家子公司已經全部進行了改制。周厚健說,創造這個好的激勵機制,為的是在人才市場化趨勢日趨明顯的今天留住人才。在薪酬上,一些二級公司的管理人才的收入比他本人還高。
……
更多訪談內容詳見本周《中國經營者》節目。播出時間為:第一財經頻道周三22:00周六14:00周日00:0010:3022:00;東方衛視周四22:56周五8:02
(由第一財經供稿 楊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