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曉波
繁忙的青島前灣港集裝箱碼頭。
6月,青島大煉油項目在青島開發區正式奠基,一個龍頭高昂、上下游產品配套的石化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也是在
6月,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北橋位奠基,隆隆的施工機械開始揮寫長橋臥波的巨幅畫卷;
7月17日,青島港集團連續第5年總吞吐量突破億噸,前灣港區蓬勃興起,萬國碼頭的格局初露端倪……
盛夏時節,在青島西海岸,一個個重量級的大項目在這片熱土上次第落戶,一個以膠州灣西海岸為核心區域的沿海制造業產業集群隆起帶快速崛起,催生了青島產業結構調整的第三次升級和新跨越。
挺進西海岸
在開放發展的經濟大潮中,青島一直扮演時代弄潮兒的角色。然而,面對國外新一輪產業轉移和國內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如何再鑄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發展就要瞄準經濟第一方陣,學上海深圳,追趕蘇州!以布局換空間,以空間促發展。建設大青島,統籌優化生產力布局。青島市委市政府作出果斷決策——挺進西海岸!實施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
2002年3月,青島港率先實施港口重心西移,將外貿集裝箱航線由老港區轉移至位于黃島的前灣新港,為挺進西海岸戰略打響了第一炮。現在,煤、油、礦石、集裝箱四大骨干貨種已全部在西海岸吞吐。同時,一批以港口為中心的現代物流企業迅速萌生,一大批世界級船公司和外貿企業也紛紛登陸前灣國際物流園區。
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青島市在西海岸產業布點的目標是四大基地,六大集群,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裝備、新材料四大產業。
擔當龍頭之責,青島在用事實說話。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指出,這一舉措的意義在于,聯動發展沿海制造業連綿帶。與推進城市化統一起來,以城市為依托,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同時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規劃建設與產業帶相配套的泛黃海渤海小城鎮。
產業集群優勢再造
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青島市將眼光聚焦港口、海洋等高端產業,以大企業和大項目演繹一出出產業集群發展的大戲。
以名牌吸引名牌,打造品牌集群。青島開發區的海爾工業園,集聚了三洋、愛默生等著名企業74家。這些大企業紛紛把代表核心技術水平的研發中心轉移到這一區域,搭建起一個集研發、制造、采購、物流等于一體,輻射力巨大的產業平臺。
錯位嫁接,打造世界頂尖的制造集群。在全國針織行業綜合實力第一的即發集團周圍,集聚了伊藤忠、東棉、丸紅、三菱等國際知名大公司前來合作搞面料和服裝生產,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針織、發制品、高檔服裝面料基地。
無中生有,以大項目集聚特色產業集群。中國造船業龍頭中船重工計劃在青島投資100多億元建設9個大項目,一大批配套廠和科研院所隨之積極跟進,韓國等一批著名造修船品牌企業也聞訊而來。
奏響了“品牌培育——品牌擴張——品牌集聚”三部曲,青島產業集群集聚呈現出“國字號、大企業、多品牌”的發展形態,資本和財富洼地效應凸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步伐加快。
產業鏈衍生新增長點
產業鏈意味著資源最大限度的整合。青島的企業家們決心把產業鏈做成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脈。
且看海爾工業園是如何打造產業鏈的:海爾冰箱和空調吸引了三洋、廣州冷機、臺灣瑞智壓縮機等企業前來建立壓縮機總裝廠;壓縮機總裝廠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吸引了為壓縮機配套的電機廠、漆包線與熱保護器廠等零部件廠;而這些零部件廠又吸引了五金件沖壓、鋼板剪切、銅材等原材料加工廠前來。
如此形成了一個以家電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目前,青島周邊地區已形成了年產壓縮機1200萬臺的中國北方最大的家電用壓縮機配套基地,塑料配套加工能力達到15萬噸的全國最大的家電用塑料加工配套基地,全國最大的家電用鈑金加工配套基地等。
青島市確立了建設“萬國碼頭”的思路,建設中國北方航運中心。青島港與鐵行、中遠、馬士基三大世界級船公司“三國四方”合資經營前灣集裝箱碼頭,吸引了香港招商局、美國環球貨柜、海豐集團等多家外資和民營企業積極前來投資前灣港區建設和經營。
推進港口與保稅區聯動發展。7月8日,區港聯動試運行。香港招商局集團投資5億美元,與青島保稅區共建前灣國際碼頭與保稅物流園區。這一項目借鑒國外先進自由港區模式,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套區港聯動試點方案。
青島市市長夏耕說,青島今后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抓住日韓、歐美制造業轉移的機遇,全力開展產業鏈招商。
相關鏈接
青島市提出建設四大基地和六大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堅持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發展方向,加快產業集聚,著力培育電子、家電、石油化工、汽車、造船、紡織服裝等六大強勢產業群和電子信息、石化、交通運輸設備和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
近期“主攻方向”是:
建設電子家電產業基地。著力發展以數字智能化家電業、3G通信產業、光電子業、集成電路業、行業應用軟件業和行業應用電子產業為方向的產業集群。
建設石化產業基地。建設以乙烯為龍頭,石油化工為基礎,隨產業鏈有機延伸的高技術、高創匯、低污染、深加工的綜合石油化學工業基地。
建設船舶工業基地。發展膠州灣船用配套設備設計制造中心。
發展特色汽車產業。依托一汽及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發展中重型卡車、轎車,發展專用車、特種車和城市客車。
提升紡織服裝產業。加快推進服裝出口加工基地建設。
做大食品飲料產業。重點做大做強青啤和嶗山礦泉水兩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