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離開我們整整6個月的曾呈奎,生前一直積極培養年輕人,力主建立一支多層次的科研團隊。令人欣慰的是,在他身后,一支朝氣蓬勃的科技人才隊伍已經成長起來,并接過他未竟的事業,為青島海洋科技事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懈拼搏。在這支隊伍當中,有與曾老共事過的年輕學者,有得到曾老悉心幫助的
學界后輩,還有深受其影響、為其光輝事跡所感召的科研帶頭人。談到“人民科學家”曾呈奎院士,他們異口同聲:一位親賢愛才的戰略科學家!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宋金明,與曾老有過多次交往。近日,通過學習曾呈奎院士先進事跡,他對曾老博大的科學精神體會更深了。“中央臺新聞聯播中,好多鏡頭我頭一回看到,印象特別深刻。可以說,曾老一生的研究,都是緊緊圍繞國家和社會需求,非常難能可貴;再就是,曾老特別重視深入科研一線,強調掌握第一手資料,這對我們年輕一代具有現實意義。”宋金明拿出自己幾年前撰寫的一本專著初稿,上面寫滿了紅紅綠綠的符號,那是曾老親手改過的,他一直視如珍寶。“曾老當時就反復對我說,要重視出海調查,后來我才逐漸明白了‘實證’的重要性。” 青島科技大學校長助理劉光燁,是我市新材料產業的領軍人物。他告訴記者,雖然沒和曾老直接打過交道,但他的超前思維以及胸懷全局、放眼未來的大家風范,使自己受益匪淺。曾老是“三次水產養殖浪潮”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率先提出了“藍色農業”概念,特別是能夠不斷提出新思路、新舉措。“一位戰略科學家的胸懷和眼光,決定了他能夠始終走在科學發展的前沿,為國家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劉光燁說,“曾老為科技界、教育界樹立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典范。” “無論對誰,只要請教于他,總是耐心解答,沒有半點架子。”憶起曾老,當年在中科院海洋所作過博士研究生、現在是青島長生中科水產飼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的王雷感慨不已。1992年,王雷正在從事蝦病防治研究,他很想在“海洋農牧化”領域搞些探索。有人給他出主意:去找曾老。可兩人年紀差60多歲,又屬于不同學科,沒有師生關系,王雷心里沒底,但還是硬著頭皮去了。“曾老熱情招呼我坐下,耐心聽取我的想法,然后提出意見,認為搞海水養殖不能忘記生態保護,就像在陸地上種樹一樣,要在海里多栽海藻,搞海底森林。”短短兩個小時的教誨,足以令王雷銘記終生。2001年,王雷從科研人員變成了“創業者”,由于掌握先進技術,重視科技創新,長生中科成為我國北方最大最強的水產飼料生產商。“曾老一直強調要重視應用研究,科技要為社會服務,我們所做的和他的思想不謀而合。曾老在天之靈有知,我想肯定會備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