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漢克
重商主義是一種居心叵測的經濟學說,歐洲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紀深受這種學說束縛。重商主義者聲稱,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在經濟上取得成功,應該看它黃金儲備有多少,而增加黃金儲備的辦法是鼓勵出口、限制進口。
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中把重商主義者駁斥得體無完膚。他的
觀點尤為鮮明:放開市場和貿易是“好事”,不是“壞事”。
這場論戰并沒有就此結束。重商主義如今卷土重來。其追隨者使用了新的行話,論點也略有調整:他們現在不再說黃金儲備,而是拿就業機會說事。不過,他們這種惡毒的理論從本質上說與過去沒有什么兩樣。根據這種理論,國家可以通過刺激出口、排斥進口方式讓自己富裕起來。
在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背后,也是重商主義在作怪。
從中可以看出這樣一種荒謬觀點,即如果中國的服裝能賣得貴一些,美國就能變得富有一些。
人民幣真的太便宜嗎?自1995年以來,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一直固定在8.28人民幣兌1美元的水平。談到人民幣的名義匯率時,應該把中美兩國的通貨膨脹率考慮在內。如果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于美國,那么,人民幣相對于美元的實際價值會隨之下跌,這意味著中國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如此說來,美國國會參議員查爾斯·舒默和林賽·格雷厄姆攻擊人民幣的匯率的確有一些道理。
事實證明,過去10年間,人民幣的實際價值只降低了2.4%。無怪乎美國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得出這樣的結論:“總體而言,自1995年以來,中國實際匯率的動向并沒有讓它與美國相比擁有了優勢,也沒有讓它與其他重要貿易伙伴相比擁有優勢!憋@然,中國蒙受了不白之冤,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另外一個問題隨之而來:舒默和格雷厄姆提出的議案合法嗎?它顯然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定。單說一點,美國這種做法踐踏了根據世貿組織協定中國理應擁有的最惠國地位。
但美國國會議員似乎根本不把違反世貿組織規定當回事。
以參議員羅伯特·伯德的反傾銷修正案為例。伯德悄悄把這類內容寫入2000年農業預算案中,一向表現得像一名自由貿易主義者的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上面簽了字,使之成為一項法律。伯德法案讓美國公司可以提出反傾銷訴求、讓政府提高關稅,然后從中漁利。世貿組織最近裁定伯德修正案非法,并批準其他國家在美國國會不撤銷這項法案的情況下可以對美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
關于讓人民幣升值的建議沒有說這種做法會讓中國變得富裕起來,這一點不足為奇。過去10年間,中國躲過了1997年至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增長率保持在9%以上,通貨膨脹率也低于美國。為什么?因為中國讓人民幣與美國之間的匯率保持在固定水平上。人民幣幣值上調27.5%會讓這一切化為烏有,并造成一系列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讓中國的通貨緊縮率至少達到20%。
(作者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