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煙臺蘋果、萊陽梨,除了這些傳統的地方特產,煙臺還有眾多全國馳名的名牌產品:張裕葡萄酒、喜旺肉制品、龍大花生油等。食品加工業
歷來是煙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現在的煙臺人已不再滿足于“吃”得好,他們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近日隨青島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采訪團在煙臺采訪時了解到,煙臺市委、市政府日前出臺了《關于加快制造業基地建設意見》,正式確定以機械、電子、食品、黃金等四大產業為支柱,培植發展汽車、手機、電腦三大產品集群,建設半島制造業經濟強市的發展目標。    產業結構存在“硬傷”
   煙臺以往的產業結構存在幾大“硬傷”,煙臺人將之概括為“老、低、小、散”。多年來,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唱主角,新興產業跑龍套,是為“老”;技術含量低,高新技術產業步履蹣跚,是為“低”;企業規模小,缺少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有群嶺而無高峰,是為“小”;產業鏈條短,形不成集群效應,是為“散”。“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層次低的狀況很長時間以來限制了煙臺經濟的快速發展,‘九五’期間,作為沿海開放城市的煙臺,經濟發展速度曾一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張啟寶說。
   七大支柱調整為四個
   一個城市長期沒有支柱產業,何談全面、快速發展?但是把哪些產業確定為支柱,煙臺市委、市政府費盡思量。“我們以前曾提出培育發展紡織服裝、新材料、醫藥生物、機械、電子、食品、黃金7大支柱產業的設想。”煙臺市經貿委副主任李永樂介紹說。
   煙臺市委、市政府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最終決定確立其中4個為支柱產業,即以汽車及零部件為主的機械制造業,以手機、電腦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及食品加工業和黃金產業。前兩者均為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而后兩者則體現了煙臺的傳統優勢和資源優勢。
   錯位發展對接青島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在確定支柱產業發展方向的同時,煙臺市委、市政府還在“青島—煙臺—威海”半島制造業基地的大框架內制定了支柱產業的發展原則。結合青島的產業優勢,煙臺將在“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下抓好支柱產業培植,整體提升產業水平。
   具體地講,煙臺將圍繞青島的大產業和名牌企業搞合作,雙贏發展。以煙臺北部沿海產業帶和南部交通干線經濟帶為載體,與青島制造業大企業和青島所屬區市對口聯系溝通,以掛強聯合、上游零部件和元件器配套、下游產品深度開發為主要形式,推動相關企業加入青島的主導產業鏈。同時根據煙臺的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突出發展具備區域特色的集群經濟。特派記者劉延青攝影報道
   
右圖: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轎車配套企業產品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