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比起爭端不斷的中美、中日關系,中俄關系目前大概是最順暢的。除了已解決東部邊境最后一塊領土爭議、決定舉行首次聯合軍事演習之外,最令世人矚目的就是體現中俄關系最新進展的胡錦濤主席莫斯科之行以及雙方簽署的《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和《中俄聯合公報》兩個重要文件。
西方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定中俄關系的新進展就是針對美國的。的確,面對著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擴大北約集團、強化美日軍事同盟、鼓吹新干涉主義以及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等咄咄逼人的態勢以及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中俄兩國有理由更加緊密地站在一起。但就其內容而言,中俄關系進展之“新”主要體現在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上面,努力使雙邊關系更為平衡地發展。從十幾年的歷程看,中俄關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中俄交往中的上層與下層不平衡。自打葉利欽時代起,中俄關系“亮點”就主要在上層,即領導人之間的頻繁互訪以及共同簽署的一個又一個聯合聲明。但是,這種上層交往還需以兩國下層民眾廣泛的認同和交往來支撐,可現在看來,后者與前者顯然不相適應。不僅民間的正面交往力度不大,而且有些事件(如去年底發生的艾米拉利大市場查抄、今年發生的“3·12扣鞋事件”和伊爾庫茨克中國工人遭毆打事件)更對民眾情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中俄交往中的政治與經濟不平衡。中俄關系在政治上的定位是非常高,如“戰略伙伴”“永遠的好鄰居”等等。好的政治關系無疑為其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能代替其他方面的關系。在經濟關系方面,中俄雙邊貿易總額2004年勉強過200億美元,而中美、中日、中歐之間的貿易總額都超過了1700億美元,甚至中韓之間的貿易總額都近千億美元。所以,中俄兩國經濟合作水平與它們的大國地位是不相稱的,與它們的政治關系更不相稱。
再次,中俄交往中的形式與內容不平衡。中俄關系以往的“最新進展”多半體現在“意向”或“共識”上,而在具體的、實質性的內容方面的進展卻總不盡如人意。比如,俄羅斯擬修建的遠東石油管道從“安大線”到“安納線”,再到“泰納線”,直到今天塵埃尚未落定。俄羅斯(也包括中國)有自己的戰略考慮無可非議,可形式與內容如此大的反差卻示人以“吊中國的胃口”之嫌。
最后,中俄交往中的被動與主動不平衡。本文開頭就提到,對于當今不可一世的美國,中俄兩國應當攜起手來,這是必要的也是應當的。但必須看到,僅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建立在對付共同的“對手”基礎之上的友誼有很大的變數,牢固性也有不小的折扣。換言之,如果俄美關系或中美關系生變,中俄關系也難免有變。所以,中俄兩國應從雙方自身需要出發,主動地構建起不受外界干擾并且具有牢固基礎的戰略伙伴關系。
透過胡主席這次訪俄以及《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和《中俄聯合公報》,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原則上在宏觀上重申中俄友好、戰略伙伴關系的同時,兩國元首更為強調從操作層面鞏固和發展中俄關系。比如,《中俄聯合公報》從11個方面規劃了中俄關系發展各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幾乎每一項都非常明確。這些具體目標實際上就是要根本改變以往中俄關系發展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而強調的重點恰恰是中俄交往中的民眾層面、經濟層面、內容層面和主動層面,歸根到底就是要使中俄關系能務實地、平衡地、穩固地持續發展。比如,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和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就是為了增進兩國民眾的相互了解;改變貿易方式和結構,加大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改變政治關系與經濟關系的不平衡發展。(【作者】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孔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