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已讓不少人“放棄”了健康這一基本需求。衛生部前不久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約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的應住院而不住院。 (《江南時報》7月9日) 對生命的珍視和對健康的追求是每個人所向往的,然而現在卻有48.9%的居民有
病不就醫,29.6%的應住院而不住院,人們為何要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開玩笑?我們必須追問,居民“羞于就醫”,究竟是居民“病”了,還是我們的醫院和醫療制度“病”了? 是醫療資源不足造成“看病難”嗎?據第三次全國衛生調查數據統計,我國居民平均每次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從1998年到2003年分別上漲了57.5%和76.1%,都遠遠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某廠生產的復方丹參片從藥品批發市場的進價是2.8元,但到了普通藥房售價就變成了8.8元。有的地區8塊錢出廠的藥,零售竟賣到百元。心臟支架的價格在香港市場上僅為300美元,但內地的醫院一般定價在3萬—4萬元左右,是香港的十多倍。高昂的看病成本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感到“生不起”病,特別是農村,農民一年的收入抵不上一場大病的開銷。 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現實是,我國的醫療資源分布和配置嚴重失衡,農村和邊遠地區缺醫少藥,有的地方老百姓甚至無法享受到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在此情況下,老百姓學會了“忍受”,生病了就選擇挨,能挨多久挨多久,實在抵抗不住才想起上醫院,而此時往往已經造成病情惡化,從而加劇了看病的成本。 老百姓生病了卻因為高昂的醫療費用而被醫院拒之“院”外,只能望“院”興嘆,說明我們的醫院也“病”了,亟需動手術進行“診治”,只有革除大處方和藥價虛高的“疾瘤”,讓藥價“降壓”,才能徹底根除老百姓對醫院的“恐懼癥”,老百姓才不會“羞醫”。池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