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錄取工作還沒有結束,山東省各中學已掀起新的招生大戰。6月底7月初,記者在淄博一些中學了解到,為錄取到優質生源,很多高中不惜開出高價吸引優秀中考生。
陳作虎(化名)是淄博市沂源縣三岔鄉一個貧苦農家孩子,今年中考成績名列本縣前茅,按成
績進入當地重點高中一點沒有問題。然而正在這時,縣里的一家普通中學主動找上門,說如果陳作虎愿意到他們中學,可以給其提供4000元的資助。陳作虎的父親一聽就答應了,他說:“家里窮,我一年種三畝桔梗,辛辛苦苦才賺2000元,他們一下就給我4000元,等于家里兩年的收入,你說能不答應嗎?”
記者了解到,高考一結束,各中學就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招生。他們派出各個“小分隊”,深入到各個初級中學攬生源,這種招考行為甚至跨地市、跨省。為保證招到盡可能多的好生源,請客吃飯是必須的;遇到優秀的貧困生,各中學都主動表示可以在上學期間給予經濟資助。某重點中學教務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也是沒有辦法,現在高考競爭太激烈了。他舉例說,市內某些區縣級中學因為手頭較寬裕,這幾年花錢從各地引進了不少優秀生源,結果在高考中屢有佳績,弄得他們這些重點中學很沒面子,為把這些學校壓下去,也只有主動出擊。
每到高考結束,各地中學還進行一番有形或無形的高考評比,這其中既包括上本科線總人數的排名,也包括進入全市文理科前十名的人數比較。高考成績好就是大家公認的“名校”,成績差在社會上就低人一等,整個社會的價值認定如此,各中學也只有硬著頭皮往前沖。
各中學的競攬生源行為表明,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仍任重而道遠。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梁斌言在接受采訪時說:高中招生中出現的各種競爭手段,屬于學校內部行為,并不違反中考政策,因為現行國家的教育法規對此并無明確規定,但這些行為完全是一種應試教育行為,不值得提倡。(記者 周學澤)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