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建高)“保護知識產權———我們在行動”聯合采訪團不辭辛勞,日夜兼程,于7月5日夜從山東省會城市濟南來到海濱城市青島,就青島市保護知識產權的成功經驗進行集中采訪。
7月6日,本報記者隨采訪團一行走進海爾、海信等世界知名品牌企業,深深地被這兩家企業取得的知識產權成果所振奮。海
爾平均每天推出2.7項專利,并且以迄今5469項申請專利(包括618項發明專利)而雄居中國企業之首。海爾“防電墻”和“雙動力”兩項技術成為國際標準,國家信息產業部確定由海爾發起制定中國網絡家電國家標準。引人注目的“海信商標在德國遭搶注事件”告訴我們,中國企業在海外征程中所集體面臨的一個難題:用海信集團副總裁郭慶存的話來說:“歐美對中國企業實施大規模的反傾銷以來,知識產權糾紛,已經逐漸成為他們為中國企業進入歐美市場設置貿易壁壘的一個新形式”。海信與博世—西門子公司的商標之爭,最終以海信勝利而結束。海信通過保護商標設計的著作權,獲得對“HiSense”商標。因為這個商標是海信獨創的,擁有其設計的著作權權利,依據國際版權保護公約,爭取到著作權,從而更加有利于得到商標所有權。海信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音視頻領域第一塊可以正式產業化的芯片———“信芯”,在海信被全面投入彩電整機生產。“信芯”的研發成功,打破了該領域核心技術長期依賴國外的局面,對于增強我國家電電子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青島市知識產權局楊成志局長介紹,“兩海”現象僅是青島市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筑牢知識產權“保護墻”,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成功范例。
對知識產權的擁有和保護程度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科技實力的體現,也是判斷法制完善程度和市場經濟秩序以及投資環境優劣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青島市知識產權局緊緊圍繞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這個中心,結合青島市實際,通過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行政執法、加大專利扶持等手段和措施,不斷優化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社會環境,包括專利工作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力度逐步得到加強,全市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初步建立,專利申請量穩步上升,逐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轉化為目的”的專利工作特點,成績顯著,成果頻出。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截至去年年底,青島市累計專利申請量突破兩萬件;累計專利授權量突破1.5萬件,位居山東省前列。去年在三種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553件,占申請量的22.3%,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8.6%。專利技術實施率達60%以上,完成工業產值450億元。
專利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他們發布了《青島市專利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對專利申請給予資助。要求市、區(市)人民政府設立專利專項資金,用于資助本市的單位和個人申請國內外專利,扶持專利技術在本市的轉化。去年,全市用于專利申請扶持、專利技術轉化實施等方面的資金達到530萬元。
知識產權戰略體系逐漸形成。抓住國家專利工作試點城市這個契機,青島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意見》、《關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施專利戰略促進科技創新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鼓勵發明創造,促進科技創新。在全省率先出版發布了《青島市2003年知識產權狀況白皮書》,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推動了青島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產業和企業群的形成和發展。
專利保護法制環境進一步優化。據了解,《青島市專利保護規定》今年1月1日起施行,實現了青島市知識產權保護立法零的突破,在山東省地市專利保護立法工作中尚屬首次,在全國省會城市及較大市中位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