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貫徹全省突出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工作會議和市委工作會議精神,學習借鑒半島城市群其他七城市在半島制造業基地和半島城市群建設中的新經驗、新思路、新亮點,激勵全市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找差距、開拓創新抓落實,日前,由市委宣傳部組織、
本市各新聞媒體參與的半島城市群新聞采訪團,前往濟南、淄博、東營、濰坊、煙臺、威海、日照等七城市進行采訪調查。本報自今日起,陸續推出“半島城市群聚焦”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U”形軌跡
6月29日,重汽集團在章丘市再出大手筆:投資90億元,建設重型卡車生產基地。此前,重汽投資30億元的章丘零部件項目已破土動工。
重汽,這個曾負債率高達138%、累計虧損83億元的“老、大、難”企業,如今已沖出谷底,正釋放活力。濟南市經委副主任趙聿興告訴記者,重汽集團重型汽車產量今年有望達到4.3萬輛,穩居國內同行業第一。濟南市海關統計顯示,1-4月份,濟南口岸重型卡車及零部件出口猛增,分別是同期的27倍和9倍。
重汽是濟南工業由衰到興的一個典型案例。由鼎盛到谷底再到崛起,十多年來,濟南工業走了一個“U”形軌跡。
濟南是全國重要工業基地,工業曾給濟南帶來無限榮耀。全國第一臺龍門刨、第一臺小機床、第一輛重型汽車都誕生于此。但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濟南工業大面積虧損。“五家上市公司全部戴上了ST帽子,曾被作為一個現象而被廣為討論。”趙聿興說,五家ST企業雖已走出困境,其投下的陰影仍未完全消除。今天,一提起濟南工業,很多人還會想到“ST”。
濟南工業風雨飄搖時,濟南經濟的突破點在哪兒?不少人想到了依托省會城市,發展服務業。“濟南優勢在工業,工業若孱弱無力,服務業怎能堅挺?”在經過短暫彷徨后,濟南市決策層果斷提出:“工業強市”———大抓工業、抓大工業。
主線:結構調整
濟南工業經濟深陷困境,除觀念、體制上不適應外,集中表現為結構不合理。趙聿興稱,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這是濟南工業振興的著力點。
濟南永寧制藥負債率曾高達120%,銀行停貸,購買原材料的錢都拿不出,企業隨時有關門之虞。民營企業力諾集團一擲7000萬元,不僅使永寧化險為夷,而且借收購契機,力諾實力大增,正向全國醫藥“十強”沖刺。
濟南二機床集團、濟南鍋爐集團也通過掛牌向世界500強企業出售資產,“稀釋”國有股,通過資本國際化實現了市場的國際化。“未來幾年內,濟南工業經濟的國有成分將由過去的70%降至40%以下,國有資本比例過高的歷史將得以改寫。”
和國內一些城市并無二致,濟南市各區縣多種行業企業并存的局面長期存在,致使特色工業、規模優勢不明顯。如何刪繁就簡,讓重點產業如三秋之樹般明朗?濟南市對具有發展優勢但長期形不成規模的醫藥、改裝車、造紙、服裝四個行業捆綁式重組,形成了交通裝備、食品藥品、電子信息、石化化纖、機械裝備、冶金鋼鐵等六大產業鏈。圍繞產業鏈條,實施“一帶三區”園區帶動戰略,繼而產生了洼地效應。
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實施技術創新,則是濟南市培植“大塊頭”企業的一著妙棋。
濟南二機床集團是有著近70年歷史的老企業,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二機床即與美國一沖壓巨頭開展技術合作。“20多年來,二機床走的是一條引進、消化、吸收、提升的路線。”在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憑借較深厚的技術積淀,二機床每年開發新產品近百種,且8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年初,二機床擊敗9個國家的14個競爭對手,與世界一級沖壓商美國德納公司簽訂了5000噸重型多工位壓力機、1000噸重型落料沖壓線供貨合同,再創中國數控沖壓裝備出口新紀錄。接下來,二機床又在廣州本田、上汽通用五菱、風神汽車等項目中勝出對手,從而全面進入國內外高端市場。
2004年,鋼鐵產量列全國第九,利潤卻躍居第六位,這是濟南鋼鐵集團交出的一份較完美的答卷。“濟鋼注重產品結構調整,去年生產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種板占全年產量的63%,這是濟鋼利潤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濟鋼集團黨委副書記譚慶華解釋說。
“重點項目建設年”
“重點項目建設年”———在濟南市,不少人對這句話耳熟能詳。據介紹,2005年,濟南市將投入350億元壯大工業經濟。這些在建項目中,不乏“大巨頭”身影:濟鋼產品結構調整項目、章丘大電廠二期項目、正昊化纖50萬噸PTA項目、重汽發動機項目……
濟南市經委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投資在50個重點項目的資金有120億元之巨,其中,過10億元的13個。這些項目竣工后,將新增銷售收入836億元,利潤81.8億元。
在抓大項目的同時,濟南工業還將從規模上突破。截至2004年,濟南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510戶,規模企業總量在全省僅排第六位。“到年底,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0家,逐年以此類推。”這是濟南市經委制定的目標。為此,濟南市已確定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當年能夠形成規模以上和過億元的企業和項目。據悉,《專項資金實施細則》已出臺,第一批資金近期將撥付到位。
2004年,濟南工業產值比2002年翻了一番,其利稅、利潤年均增長超過30%;2004年,濟南二次產業占比增至45.9,比2002年提升了5.2個百分點———這是濟南工業近兩年來的數字對比。濟南工業生機煥發,正成為一道獨特的現象,被津津樂道,推而廣之。
本報記者劉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