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7月4日消息
日本《中文導報》近日發表馮昭奎的文章,說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戰敗60年后的今天,出現了種種“回歸戰前”的跡象。但文章指出,21世紀的世界已經不是20世紀的世界;21世紀的亞洲已經不是20世紀的亞洲。當今日本應該聽從的不是戰前軍國主義亡靈的呼喚;當今日本應該傾聽一個和平發展的亞洲的呼喚:
“回來吧,日本!”
今年,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就日本與中國及其它亞洲的關系而言,在這60年間,歷史好像轉了一個大圈子,在一定意義上,出現了“回歸戰前”的跡象。
當然,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當今日本并沒有復活戰前的軍國主義,既不至于也沒有能力像60年前那樣大舉侵略亞洲鄰國,或者將哪個國家再置于自己的殖民統治之下,更不會與美英為敵。但是,當前小泉政府的種種做法確實存在一種“回歸戰前”的跡象。
小泉首相年年參拜靖國神社,實際上是要將60年前的那場戰爭“神圣化”。
小泉政府對周圍鄰國霸氣十足的“惡鄰外交”,導致日本同東北亞周邊鄰國的關系日趨緊張。河野洋平稱之為“國難”。如果日本政府繼續“霸氣”下去,那么,可以預言:真正的更大的“國難”還在后頭。
在日本社會日趨保守化的背景下,一部分政治勢力極力推動“修憲”。其實,在日本國民當中很多人希望修改這部制定于將近60年前的憲法,以適應變化了的國內外環境,這本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右派勢力處心積慮地要修改戰后和平憲法的核心部分——憲法第9條,他們要拋棄的恰恰是在戰后給日本老百姓帶來很大福氣的、防止日本向“戰前”倒退的、應該備加珍視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日本又出現了走向軍事大國的動向,加強軍備,出兵海外,研發新武器,似乎又要找回戰前那種“重軍事輕經濟”的感覺。不久前幾位經濟界領導人奉勸小泉停止參拜的時候,一位強硬主張“下一屆、下下屆首相都應該堅持參拜”的自民黨政治家聲稱,靖國神社乃國家之本,丟了這個根本,還要經濟做什么!看來,如果這位政治家繼任首相,日本真的要徹底回歸戰前的軍事化路線了。
在臺灣問題上,日本政府雖然一再聲稱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卻在同美國簽訂的雙邊安保協議中把第三國內政問題的臺灣問題列為兩國的所謂“共同戰略目標”。近日,日本某些政治家居然妄稱連戰、宋楚瑜對大陸的訪問是“向中國投降”。在他們心目中,似乎臺灣仍然像60年前那樣是日本的一個棋子,一塊殖民地。
在東亞經濟合作問題上,日本動不動就把“爭奪主導權”問題放在前頭。其實,中國清清楚楚地表明,誰為東亞地區合作做出的貢獻最大,就應該由誰發揮“主導”作用。長期以來,東盟為推進地區合作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有目共睹,東盟在事實上確實發揮了地區合作的“主導作用”,為什么日本總是對“主導權”問題念念不忘呢?莫非是60年前那個“大東亞共榮圈”的邪念還在某些日本政要的頭腦中作怪嗎?
當然,如前所述,當今日本即使走向軍事大國,也不會像戰前那樣愚蠢地與美英為敵;恰恰相反,日本正在進一步緊傍美國,力圖爭得一個美國全球“霸權助理”的地位。在同美國的關系上,日本至少在今后一個很長時期不會“回歸戰前”。
可是,日本吸取二戰教訓緊傍60年前被它斥為“鬼畜英美”的強者,正是為了達到回歸“倚強凌弱”戰前路線的目的。換句話說,當今日本的“回歸戰前”也是有選擇的,是有所“回”有所不“回”的;有所不“回”恰恰是為了更順地回歸戰前路線的“原點”:欺負鄰國。
然而,21世紀的世界已經不是20世紀的世界;21世紀的亞洲已經不是20世紀的亞洲。當今日本應該聽從的不是戰前軍國主義亡靈的呼喚;當今日本應該傾聽一個和平發展的亞洲的呼喚:“回來吧,日本!”
“回來吧,日本!”幾百年來,亞洲落在歐美之后,被歐美國家看不起。正當亞洲復興曙光初現之時,多少亞洲國家希望中日兩個亞洲大國能夠共同推進地區合作,推動亞洲的現代化得以早日實現。亞洲國家應該團結而不應該分裂,日本不應該將矛頭指向中國,不應該再惡化兩個主要亞洲國家的關系,繼續拖亞洲地區合作的后腿。
目前,在日本對外貿易總額中,對美貿易所占比例已經跌破20%,而對亞貿易所占比例已經接近50%(2004年數字)。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最近說,“2004年日本對中國(包括香港)的貿易超過對美貿易,是一個重大的變化”。日本政府應該認識到“日本征服亞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日本融入亞洲的時代”正在到來。當前日本領導人對待亞洲鄰國的政策太脫離經濟現實,太脫離日亞全面關系的現實。日本能否正確處理對亞外交,關鍵在于它是不是從心底承認自己是個“亞洲國家”。
“回來吧,日本!”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的進展,能源問題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東亞各國特別是作為東北亞地區主要國家的中日韓三國迫切需要借鑒歐洲聯合首先從“煤鋼共同體”出發的經驗,在日趨突出的能源問題上開展有效合作,防止惡性競爭,為建立東北亞能源環境共同體而努力,為實現東亞共同體走出關鍵的一步和提供重要的示范。
與此同時,亞洲各國同處同一個地區,誰也不可能將自己的國家搬到美洲去或搬到歐洲去。亞洲的家園需要亞洲各國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保護。事實越來越清楚:氣候的變異、海洋的污染、森林面積的縮小、人口激增、酸雨和沙漠化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對全人類的威脅,即使沒有核戰爭,人類各行其是的活動也在加劇生物圈的不可逆轉的惡化過程,長此以往人類將無立足之地。
為了克服人類面臨的極其緊迫的環境、資源等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將冷戰時代被忽視的、冷戰后的今天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的任務提到最重要日程上來,向科學技術進軍,向科學、健康、和諧的人類新文明模式進軍,開發出能使人類擺脫環境、資源危機的科技手段與文明模式,并大力弘揚強調“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東方文化和文明。
如今,借口所謂“中國威脅”而磨刀霍霍,這決不是一個理性的日本應該做的事情。當今,世界各國決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和平的國際環境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最重要條件,在“和平與發展”這兩大時代主題當中,“和平”比“發展”更重要,因為沒有和平不僅沒有發展,而且會使人們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和災難之中,同時使任何已經實現的發展毀于一旦。二戰的慘痛教訓難道還不夠,還要再重演一次嗎?有人說,中日關系是“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實際上更確切地說,中日關系是“和則不僅兩利而且利亞,斗則不僅俱傷而且傷亞”、“中日不再戰”不僅是中日兩國最大的戰略利益交匯點,而且也是亞洲地區的根本利益所在。
和平的國際環境不僅是當代人從事和平建設的保證,也是為子孫后代保持一個適于他們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之必須,因為真的打起仗來,就會為了贏得勝利而不顧一切,其留下的災禍可能是幾代人也難以抹去。現代戰爭不僅直接破壞環境,而且還會引發“二次災難”、“三次災難”,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災難、地震頻發以及使用貧鈾彈等特殊武器引起的癌癥等疾病的多發等等。當今,由于戰爭的頻頻發生正在使整個地球環境發生不可逆轉的惡化。總之,“資源誠可貴,環境價更高;若得和平世,二者皆可保”。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