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夏是劍橋的自殺季節
每年初夏,是劍橋大學學期結束的時候,學生們開始享受悠閑自在的生活。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在劍橋古老的圍墻后面還有
一種恐懼和沮喪在悄悄蔓延。每個學期結束后的第一個星期五,是公布結業考試成績的日子。這一周的星期日被劍橋人稱為“自殺星期日”,因為每年的這一天都會有數名學生自殺。
大學咨詢服務中心是一個為劍橋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機構。這個機構的統計數字表明:在過去一年里,1.75萬名劍橋大學的學生中,有1000人向這個機構尋求幫助,其中大約有50名學生屬于隨時可能會自殺的緊急病例。大學咨詢服務中心在《大學》雜志中透露,劍橋大學里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很多,其比例是英國其他大學的兩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劍橋大學學生自殺的高峰時期,曾經有成績公布當天數名學生自殺的記錄。這些自殺的學生還特別青睞文科樓一個石柱林立的大廳,使那里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自殺地點。記者曾路過那里,覺得實在害怕,沒敢拍照片。
在劍橋讀書壓力大
大學咨詢服務中心主任馬克·菲本認為,激烈競爭帶來的壓力、感情問題和生活中的挫折都是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最終導致學生自殺的原因。“在劍橋念書的壓力很大。”這是在劍橋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
劍橋大學為了保證學生質量,有嚴格的淘汰制度。本科生如果不能通過本系的考試,要轉到其他院系,再不能通過,則會被要求退學。越好的院系要求越嚴格。以醫學院和獸醫學院為例,每年要淘汰1/3的學生。而這些學生進入劍橋時都是各地的尖子,背負著很大的期望,一旦被淘汰,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就算你在同輩里已經“獨孤求敗”了,但還有學院和劍橋本身的壓力,譬如三一學院出過三十幾個諾貝爾獎得主,他們擺在那里,你永遠都會有壓力。
到了碩士階段,全校的平均通過率是85%,有的人甚至是在全部專業課都已經通過的情況下,因為畢業論文沒有按期完成而被剝奪了獲得學位的資格。到了博士階段,最終得不到學位,或者最終只能得到碩士學位的人也不少。這些學生內心的苦悶更是難以排遣。盡管學校里有免費的心理咨詢,但出于保護隱私的原則,學生必須是自愿去參加咨詢,而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咨詢,于是導致悲劇發生。
劍橋大學自古就有多愁善感的傳統:200年前在三一學院學習的拜倫就是一個憂郁的貴族。
他的憂郁情緒在歐洲的藝術和文學領域里找到了共鳴,藝術填補了生命的空虛。拜倫的后繼者們繼承了拜倫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劍橋很多人都不懂得享受生活。他們的靈魂是空的,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而活。”一位劍橋的輟學生告訴記者。劍橋人給外人的印象是自信、成功和國際化。但有的劍橋人根本無法在自己身上找到這些特質。
自殺的學生以英國人為主
學校和有關專業人員正努力改變劍橋人的這種現狀。導師會在考試前挨個找學生談話,聽學生“訴苦”,幫學生減壓。同時,學校成立了大學咨詢服務中心。“學校非常重視幫助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馬克·菲本說。英國學校入學申請手續
大學咨詢服務中心每年經費39萬英鎊。由于心理教育的加強,劍橋大學近年自殺人數有所下降,但有學生在公布成績時自殺的事件仍然不絕于耳。為了尊重死者,劍橋對這些事件往往保持緘默,外界已經很難獲知每年具體的死亡人數。去年,有一名北京大學畢業的中國女生也因為課業沒有通過而自殺,在劍橋的中國學生中引起了很大震撼。實際上,在劍橋的中國學生的成績整體而言比其他國家的學生成績好,極少出現被淘汰的現象。此外,在中國學生較多的大學,同學們經常聚會溝通的情況也比較多,學生發生嚴重心理問題的情況并不多見。有統計說,盡管劍橋的外國留學生很多(以美國和中國學生為主),但自殺的學生反而以英國本地學生為多。外籍留學生因為漂泊在外,往往經歷更復雜,心理更堅強,盡管面臨更嚴峻的競爭,自殺的比率倒是比較低的。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