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表明,青島的公用事業已經走進了一個品牌時代:公用事業“96111”、熱電“暖到家”、燃氣集團的“泰能”、自來水的“潤萬家”……一個個服務品牌密切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也為公用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它們的出現不但向群眾傳達出共建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同時
也向世界傳遞著青島那以“誠信、和諧、博大、卓越”為核心的城市精神。 市場逼出來的品牌群
市市政公用局局長張文談起公用品牌發展的原因時只用了六個字———市場逼出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公共事業系統也有一個群眾奉送的服務品牌“老虎”,公用事業在各城市都是被投訴的熱點。市場經濟大潮洶涌,可這些停留在計劃經濟圍欄里的“電老虎”、“氣老虎”、“水老虎”們似乎依舊沉睡。僅青島一市,1996年上半年公用事業系統的虧損就高達1.1億元。
要么激流勇進,要么折戟沉沙,市市政公用局選擇了前者。他們突破一般意義上服務熱線的局限,將服務理念鎖定在善謀為民之舉,多辦利民之事上。首先就是創建了“電話一打,送罐到家”這個當時在島城市民中幾乎家喻戶曉的品牌。
1997年,在200多家新冒出的供應單位追逼下,青島市煤氣公司虧損近2000萬元。生存還是死亡,退到斷崖邊的“氣老虎”放下身段,開始了絕地大反擊。“電話一打,送罐到家”,服務熱線的設立和上門服務觀念的樹立,效益立馬凸顯。張文說,當年煤氣公司的銷售量就翻了一番。1998至2000年間,省內不少地市的煤氣公司倒閉了,而青島煤氣公司不僅站住了腳,而且取消了政府補貼,從虧損轉為贏利,利稅年年增長,多虧了這個服務品牌的樹立。
“氣老虎”因為市場競爭需要改脾氣了,“熱老虎”、“水老虎”們同樣也面臨著市場競爭和企業后續發展的難題,因此也紛紛跟進,熱電公司、自來水公司先后創建了自己的服務品牌,建立了嚴格的服務責任制,就連排水行業也創建了自己的“排水暢通惠萬家”品牌,燃氣集團也不斷地豐富品牌內涵,隨著管道煤氣的普及,他們將電話預約送氣的服務延伸到維修等方面的服務。島城市民開始發現,這些“老虎”們變溫柔了,變得熱情了。
公用事業品牌建設的高峰當屬96111服務熱線的創建,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號碼,背后卻有一個由市市政公用局上上下下近8000名干部職工所組成的強大服務陣容。它負責受理全市市民關于供水、供氣、供熱、市政排水、道路養護、環境衛生等行業的來電處理,一天平均接聽3800多個電話,最多時一天上萬個,大大方便了市民生活,成為島城名副其實的“大管家”。
幾年來,各公用企業以自己周到的服務鑄就了空前的服務品牌親和力,使商品的交換和服務進入真誠交流的境界,在給自己“添麻煩”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張文說,自1996年9月起,我市公用事業全系統這個往日的虧損大戶沒有再向國家多要一分錢,完成了歷史性跨越。
為民服務模式質的變革
市政公用品牌服務相繼推出以來,以其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飲譽島城,它的出現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張文說,市政公用品牌的塑造和實施適應了人民群眾現代生活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用事業服務人民的新形式。單純從形式上看,這些品牌服務多是通過一個電話聯系的,但應該看到,在方便簡單的背后,實質上是對計劃經濟條件下公用事業管理服務模式的變革,是適應人民群眾現代生活需要,尋找方便、快捷、優質服務形式的努力。這些品牌服務減少了服務環節,受理市民的求助和投訴方便快捷,為市民居家過日子提供了全方位一條龍服務,較好地解決了市民長期以來在遇到供水、供氣、供熱等生活困難時求助難、投訴難的問題。
品牌的建設也大大改善了公用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促進了公用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新探索。張文說,公用品牌已經成為優化企業經營管理的有力杠桿。公用企業通過品牌建設和實施,加快了公司的工作節奏,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工作質量,直接推進了企業的科學管理。
公用事業品牌也進一步密切了群眾與黨和政府的關系,樹立了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新形象。公用事業代表政府行使服務職能,是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在人民群眾對公用事業品牌的滿意、贊譽里面,包含著對黨和政府的信賴和感激,極大地提高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
品牌助推企業發展壯大
一個個公用品牌的創建,不僅帶動了公用事業服務理念、服務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升華與創新,而且促進了企業資本化運作和規模化發展,使我市的公用企業走出了企業拓展市場參與競爭提高經濟效益的新路子,也使近幾年成為市政公用事業歷史上發展最快的黃金時期。
據了解,公用事業除自來水行業,大都已經結束了獨家經營的局面,開始參與市場競爭。在青島,市煤氣公司面臨200多家同行的競爭,與熱電公司同時供熱的單位也有幾十家。現實表明,企業參與競爭的程度越高,品牌服務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越直接越明顯。
各公用事業品牌的良好形象和優質服務所產生的“品牌效應”,對企業擴大市場份額顯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知名度、信譽度、品牌效應是企業拓展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的有力武器。如泰能燃氣集團以“泰能”品牌拓展市場,供氣戶數由10萬余戶增加到60多萬戶,年焦炭出口量逐年遞增,去年創匯超過3000萬美元以上,走在了全國同行業的前列。熱電集團通過“暖到家”無形資產的競爭力擴張了企業規模,將服務半徑由市區延伸到城陽、平度、即墨、萊西等地市,平均年新增供熱面積都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成為整個市政公用事業的發展極。
這些成績的取得,品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隨著品牌內涵和服務手段的不斷豐富,它們對企業發展的促進效能還會繼續提升。本報記者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