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江以北規模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日照茶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績,并成為當地農民重要的致富手段,日照政府采取了
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品牌保護方面,對嶗山茶的發展也有借鑒之處
日照茶品牌保護“組合拳”■本報記者劉紅星
眾所周知,我省是茶葉消費大省,據統計年消費茶葉4萬多噸,但是生產茶葉卻是弱項,每年生產茶葉僅5000噸左右。近幾年隨著日照、青島、臨沂等地茶葉種植面積增大,我省自產茶葉數量不斷增加。其中日照作為我國最早南茶北種的成功地區,在我省茶葉產量中占半壁江山,種植面積12萬多畝,日照的雪青和碧綠全國聞名。
但隨著日照茶業的不斷壯大,新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主要是農戶分散經營,家家炒茶,戶戶賣茶,導致茶葉成本高,質量參差不齊,新技術、新成果推廣進度緩慢。再加上個別游商浮販以次充好,影響了日照茶的信譽。另外品牌林立,不利于日照茶整合出擊,向更高層次發展,品牌影響力有限。面對這些問題,日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收效顯著。
集中打“日照牌”
日照東港區是日照茶的集中生產地之一,東港區今年將繼續承辦日照國際茶博會,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為冰告訴記者,“日照為了保護日照茶的品牌形象,專門申請了日照茶證明商標,凡是符合日照茶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規定條件的,才可使用日照茶商標。這樣,使用符合條件的日照茶加工生產企業均打出‘日照茶’的牌子,使日照茶對外形成合力,加快了產業化發展。”
最近《“日照綠茶”地方標準》也通過了省專家組的審議,標志著日照市綠茶生產、加工、銷售有了自己的標準,這也是山東省第一個茶葉地方標準。該標準主要規定了日照綠茶的區域范圍、卷曲型和扁平型日照綠茶的質量等級、各等級的理化、衛生、感官等質量要求,同時還規定了生產日照綠茶在茶園管理、鮮葉采摘、加工技術、包裝運輸等方面的要求。新標準的通過將進一步提高日照綠茶生產的標準化水平、規范茶葉生產單位的經營行為、打擊假冒偽劣、更好的保護日照綠茶的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使日照綠茶品牌成為真正叫得響的知名品牌。
抓質量促品牌
記者在日照東辰茶葉市場看到,這里的購銷兩旺,很是熱鬧。負責日照茶博會宣傳的陳為冰告訴記者,我們為了規范市場動了腦子,主要是抓質量,只有質量有保障,品牌才有生命力。據悉,東港區專門成立了茶葉局,這個機構就是負責扶持該區茶葉種植,并對茶葉生產、加工等環節進行監督,為了保證質量,還投資200萬上了一條專門的檢測線,不通過檢查,就不能貼日照茶商標。這一招,有力地保證了監管的目的。
去年東港區有四個產茶重鎮劃到了嵐山區,但這里的茶葉生產仍占日照的一半左右。由于其操作經驗豐富,更是解讀日照茶品牌保護的一把鑰匙。
除了監管,日照還注意引進茶葉“智慧”,抓研發,推行標準化管理,提升產業品質。他們先后與國家茶科所、山農大等科研院所聯姻聯智,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提高茶葉生產的科技含量。
借會展揚美名
今天是第三屆日照國際茶博會開幕的日子,資料顯示上屆茶博會簽訂茶葉購銷合同金額6210萬元,實現現金交易額3620萬元,參展、參觀者達到8萬多人次。茶博會正成為日照茶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也是其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加的途徑之一。
今年為了搞好第三屆茶博會,組委會專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在茶博會之前,就把這杯好“茶”炒熱了。分析日照茶影響不斷增大的原因,與搞節會有很大關系。日照市市長于建成也多次提出要用會展提高日照的影響力。日照茶的做大,無疑也得益于這一思路。
為提升本屆茶博會的品位和檔次,茶博會組委會按照“國際化標準,專業化水平”的原則,從規格到設施、服務全部按照國際慣例設置,涉及茶葉加工、包裝、茶葉機械、茶道茶具等諸多領域。共設置國際標準展位150個,特展區展位20個,境外參展企業占7家以上。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招商,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擴大了日照茶的影響。以節會促市場,同時也達到了宣傳日照茶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