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業”是今年國際勞工組織確定的主題。在我國,從前勞動力市場上的強勢群體青年人,現在也開始面臨著就業難題
青年人:找工作越來越難了
6月中旬的全國民營企業招聘周,面向的主要是下崗失業人員,卻也吸引了大量年輕人。
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門口,張永強揣著厚厚一沓簡歷,早早地等在那里。張永強家在遙遠的甘肅,去年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后,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又不愿意回老家,選擇了把檔案暫時寄存學校兩年,繼續找工作。“我現在是失業青年,而且沒有失業保險金,連下崗職工都比不上。”張永強苦笑了一下。
嚴格地講,在畢業后的這一年里,張永強也做過一些工作,比如保險推銷員、藥品推銷員,但最長不超過2個月。他的生活費主要靠父母寄來,偶爾自己做做家教補貼一點。失業的時間越久,張永強內心越焦慮:“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畢業就失業,好像這個大學白上了,白花家里那么多錢了。”
其實,張永強的境遇并非偶然。過去提到失業人員,人們往往會想到下崗職工。而現在,另一個失業群體在逐漸擴大,他們是城市里的年輕人,初中畢業、高中畢業,甚至大學畢業后加入失業者的行列。
今年一季度的全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顯示,在失業人員中,新成長失業青年占到了18.1%,下崗職工只占5.8%。事實上,從2002年以來,失業人員中新成長失業青年的比重就一直在緩慢上升,而下崗職工的比重則明顯下降。剛剛公布的“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15歲至29歲的青年總體失業率9%,遠遠高于4.5%的城鎮平均登記失業率。
這些統計和調查從更大的層面上證實,青年人找工作難,不是個別人的感覺,而是的確存在的事實。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也曾出現青年失業現象。當時大批知青回城,就業緊張。這一情況并未持續多久,全國各地通過接班、興辦集體經濟等手段緩解了就業矛盾。而近兩年的青年就業難題,則是在我國已初步建立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的背景下出現的。如果從總量分析,這種供求的矛盾似乎不會是暫時現象。目前我國城鎮每年的新成長勞動力大約有1000萬人,總的需要就業的人數為2400萬人,而經濟自然增長所能提供的崗位只有1200萬人,缺口不小。隨著高校擴招,甚至大學生都不再擁有明顯的就業優勢,今年大學畢業生將達到創紀錄的338萬人,就業仍然嚴峻。
專家看法:是擇業問題,不是失業問題
雖然青年失業群體在全部失業人員中已占到相當比例,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眼下的青年就業難,是擇業問題,而不是失業問題。在這方面,青年失業群體中的“傍老族”,表現得尤為明顯。
家在遼寧鞍山的田女士家中就有一個這樣的“傍老族”。女兒大專畢業后一直呆在家里。親戚也曾介紹過幾個工作,但孩子沒干多久就因各種原因辭掉了。田女士每月有1000多元退休金,愛人原本是電工,退休后為了孩子又接著出去攬活,一個月能有2000元收入。但時間久了,夫妻倆都很著急。“等我們老了,干不動了,她怎么辦?”
據了解,青年失業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類型。他們有著共同的特征:生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80年代,大多數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或最小的孩子。步入勞動力市場前,他們基本都受到父母很好的照顧。他們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成長起來,沒有什么職業技能,需要找工作的時候,又趕上了就業高峰。不能說他們找不到工作,也不能說他們沒有就業愿望,而是他們有些工作做不了,有些工作嫌苦嫌累或是嫌錢少不愿意做。挑來挑去,由于父母還能負責其基本的生活,干脆繼續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尹建堃認為,青年失業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勞動力初次進入市場,往往會因為不適應、沒有專長而暫時找不到工作。在前些年,用人單位招聘時對有沒有工作經驗不太強求,青年人只要具備一定的學歷,找工作并不難。現在,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把相關經歷作為招聘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青年人感到找工作不那么容易了。但青年相比起大齡的下崗失業人員,畢竟比較年輕,也有著較高的文化水平,生活壓力不會太大,因此仍然是勞動力市場上相對強勢的群體。目前整個東部地區都存在著缺工現象,許多行業急需勞動力。青年人沒有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不滿意能夠找到的工作。學歷較高的青年人,在就業時有著較高的期望值。學歷低一點的,如果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也不愿干太辛苦的工作,而是希望通過進一步尋覓或者培訓找到理想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青年就業問題,更多的是一個擇業問題。
爭論:要不要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
隨著再就業中心的陸續關閉,持續8年多的下崗高峰逐漸過去。目前,我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已由高峰期的600萬至800萬降至現在的不足200萬。現在青年失業人員增加,我國的就業政策是不是應當把重點轉向青年失業人員?對此,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認為,目前我國的青年失業存在一定的假象。如果當真沒有生活來源,沒有父母可以依靠,相信其中不少人會轉變觀念,不再“等、靠、要”,而是趨于實際,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畢竟,與大齡失業人員相比,年輕始終是優勢,其失業難題會得到調整。因此,青年就業需要引導,但沒必要采取類似扶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特殊政策。
但另外一些人認為,與中年勞動力比起來,青年人雖然有著年輕的優勢,但這種優勢更多地體現在一些體力性崗位,且年輕的優勢不會持續太久。何況,這部分人大多處于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之外,并缺少有針對性的培訓。如果現在不采取措施幫助他們轉變觀念、提高就業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未來他們“不挑不揀”,可能也很難就業。這就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雖然在扶持政策上有爭論,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人們普遍認為,青年就業問題應當引起更多的重視。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的張麗賓,最近剛剛承擔了國際勞工組織關于青年就業的課題。她介紹說,我國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想辦法促進青年就業,如推廣勞動力預備制度,開展職業資格培訓工程,鼓勵自主創業等。她認為,對于青年失業群體,雖然從目前看沒有太多必要采取極端的、特殊的手段來幫助其就業,但隨著下崗高峰的過去,國家應當考慮把過去幾年專門針對國企下崗失業人員的促進就業措施用之于青年就業,如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等,通過制定《促進就業法》等途徑,形成一種就業的長效機制。同時,在社會保障方面,也要考慮到青年失業人員的需求,出臺便于其參保的辦法,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
吃瓦片、吃藥片與就業難(編后)
一段時間以來,有種現象讓人難思其解。在一些大中城市,許多青年沒有工作,可是他們的生活卻格外“富足”。有的開著汽車,住著幾處房子,嚼著高級口香糖,出入在各種消費場所。他們是城市的新“貴族”。因為是獨生子女,擁有良好的教育,嬌生慣養,即便大學畢業了,他們也不著急工作。家有幾處房子,用房租就可以養活自己,何必自己辛辛苦苦找工作?北京人把這種人叫“吃瓦片”。家里父母有工資,何必自己找那些不喜歡的工作,大家把這種傍父母經濟營養的叫“吃藥片”。
其實,說他們找工作難,或者把他們描述成失業群,是不符合當前我國國情的。即便是那些祖蔭差一些的家庭走出來的青年或者大中專學生,他們寧肯在大中城市“漂”著,也不愿意回到家鄉或者容易讓自己找到工作的小城市或城鎮。從本質上講,這些青年,的的確確處在一種擇業的過程中。因此,青年就業,是經濟領域的一個新問題,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13萬億元的GDP規模,國際貿易總量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從我國經濟規模和國際貿易規模所承載的勞動力需求來看,失業只是勞動力就業過程中的一個轉換間歇。就是說,就業是常態,失業是非常態。
不能否認,在一些地方,相當多的年輕人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確實沒有找到工作,生計艱難。因此,我們必須研究相關措施來解決他們的就業,引導他們改變就業觀念,適時從業,自食其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青年就業問題,是我們構筑和諧社會必須跨越的一道門檻。(本報記者 白天亮)
《人民日報》 (2005年06月27日 第十三版)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