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5月30日一期發表文章《探究“中國價格”現象》。文章說該刊經過派人在中國直接調查,發現中國能夠在全球市場上擁有巨大的競爭力有以下原因:中國經濟規模極為龐大,在供應方面的資源非常豐富,能夠使你非常方便地從數百家廠商那里買到你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國內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廠家擁有力爭去滿足
顧客每一個愿望的熱情。該刊經過調查發表的文章,引起各方的關注和反響。
對不少在內地投資設廠的港商來說,可算充分了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競爭力,但對美國人來說,中國產品為何如此價廉物美,則有多方揣測,其中“靠政府補貼”便是最多人談的一個借口。
就是因為這個借口,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包括近期已兵臨城下的紡織品爭端,以至備受矚目的人民幣匯率的改革和升值問題,都應運而生。
不過,現在終于有美國人敢于用科學方法來探討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問題了。5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便有一篇題為《探究中國價格》的專題報道,綜合分析該財經刊物派人到內地就這方面調查研究的結果。
這個探究的其中一大發現,就是“中國貨強大的競爭力來自超大型的生產規模,也來自當地極其完善的基礎設施。在中國工廠的周圍,你可以從眾多的供貨商那里買到各種小零件和生產原料”。
原來美國所揭開的中國制造業強大競爭力的神秘面紗,就是港商經常談到的完善的生產供應鏈問題。的確,這是內地制造業較鄰近地區的優勝之處。論工人工資,現在珠江三角洲的平均工資,已較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為高,但商人仍選擇在珠三角或中國其他地區投資設廠,主要是基于當地完善的基礎設施。
以制衣商為例,越南的廠房缺乏的任何衣飾配件,哪怕一顆紐扣、一根線,都必須由香港急運,才可保持生產,而在珠三角的廠房,當地已有充裕供應。
盡管對港商來說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問題,但美國這一“驚天大發現”,對一些有關中國產品的指摘,或可釋疑。例如,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向國會建議,要求對中國制造業提供政府補貼的制度進行調查,其中包括稅收優惠、政策性貸款和資本,以至水電煤氣等的補貼。盡管中國會對個別策略性行業有政策傾斜,但其言下之意,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是源于政府巨額補貼,如此有爭議的論斷又怎能成立呢!
當愈多美國人揭開中國產品競爭力的神秘面紗,對解決兩國的貿易摩擦,便愈有好處。《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