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又到空調銷售旺季。在今夏的空調市場上,作為家電是否節能的參考系數———能效比,成為各廠商打的一個新招牌。有關人士指出,此種現象的出現,緣自于今年3月1日起實施的《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市場上標注能效比達到4.0、5.0、6.0,甚至7.0以上的空調隨處可見,能效比成為空調企業發動商戰的又一新式武器
。但是面對家電廠商“鼓吹”能效比,許多消費者卻提出質疑:空調上標注的能效比可靠嗎?
企業宣傳,能效比成新式武器
前兩日,記者在國美電器看到,在所有空調品牌的宣傳冊上,都可以看到“能效比”三個字,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節能”、“省錢”等字樣不停地進入消費者的眼球,各廠商促銷人員在介紹自己的產品時,也時刻不忘提“能效比”。
記者注意到,即使一些沒有貼能效比的空調,促銷人員手里的說明書上也標注能效比,而且大多高于國家一級標準。
專家算賬,1級比5級省錢
能效比高表示空調能源轉化的效率高。據了解,許多企業在推出高能效比的空調時,看好的是其省電、節能特點,消費者可以通過長久使用空調,靠年節電量來彌補初期一次性投資。質檢所專業人員給記者算過一次賬:1.5匹的空調,按照每天正常使用6至8小時、電價0.54元/千瓦時計算,能效1級的空調比5級的每年節約960千瓦時電,節省電費為:0.54×960=518.4元。
誰更節能,消費者感到迷惑
消費者迷惑:廠商標注的能效比可靠嗎?能效比與節能密不可分,變頻空調一直是號稱最節能的,到底誰更節能呢?
市質檢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空調加貼的能效標識必須有測試報告,是企業自己測、自己標注、自己聲明的,跟企業的明示擔保是一個性質的。對于有的企業打出的“最佳能效比”的口號,她表示,目前國家對于能效比沒有具體的評估標注,到底誰是最佳,目前還不好說。這就暗示著,一些不具備相關條件的空調廠家,很有可能魚目混珠。
能效比宣稱的節能觸動了變頻空調的“神經”。一些空調銷售人員在宣傳時,都稱變頻技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節能技術,其能效比比傳統家電要高出很多甚至一倍以上,能效比很多超過6.0以上。定速空調促銷人員卻稱,變頻空調得運行8小時之后才節能,而能效比高的定速、調速空調1小時之后就開始節能。
據市質檢所有關負責人介紹,因為目前缺少對變頻家電能效比進行測試的技術和條件,《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沒有將變頻家電包含在內。
9月1日,能效比要測真偽
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指出,自9月1日起,能效比納入國家強制監督,質監部門將對企業能效比標識進行監督檢查,屆時,家電能效比混亂的問題,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根據有關規定,偽造、冒用、隱匿能源效率標識以及利用能源效率標識做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質監部門可依照《節約能源法》和《產品質量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予以處罰。對于使用能源效率標識不符合相關規定要求的,質監部門除責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外,可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市質檢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沒有將變頻家電包含在內,在目前甚至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變頻家電的能效比還只能是廠家自我鑒定,市場需要廠家自律。不過,一旦條件成熟,國家有關部門是會出臺相關法規的。看來,空調市場能效比之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相關規定的出臺。
市消協有關負責人認為,空調廠商大力推行節能產品是值得推廣的,但是企業應如實標注能效比,不得進行不實宣傳,誤導、欺瞞消費者,否則,受到傷害的必將是企業本身。(本報記者
初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