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青島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青島)產業集群高層論壇上,一批國家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國內知名企業家和專家學者登臺演講。主持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每一位演講后都有幾句當場點評,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為論壇增色不少。 在論
壇舉行的間隙,記者采訪了劉世錦,請他發表對產業集群發展的看法。 劉世錦說,近年來,產業集群這一概念得到普遍重視。所謂產業集群就是生產相同或相近產品的企業,高密度地聚集在一個不大的空間內,從而形成種種優勢,如促進專業化分工,降低成本,促進技術交流,推動創新等。產業集群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必然現象。有人對10個工業化國家考察后,發現有競爭力的產品、產業乃至一個地區,一般都依托一個產業集群。從我國看,20多年來的發展也體現出這一規律,一些經濟增長較快、有競爭力的地區也是產業集群發展快的地區,如廣東、浙江,它們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是由產業集群生產的。
他說,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集群,一開始大都是自發的,連片發展,如廣東、浙江等地的一些輕紡類的產業集群就是這樣。但是像石化、汽車、船舶、港口等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度高,其集聚方式就會不一樣,范圍會更大。只靠市場、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地方政府出面,把環境建設好,協調好各有關方面的關系,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這些產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一般很高。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強調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是企業,還是要依托市場,F在,許多地方都在打產業集群牌,把產業集群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以什么方式起作用,結果會大不一樣。有的地方認為建一個園區,讓企業集中進去,形成“扎堆”,就是產業集群了。其實,產業集群必須扎堆,但扎堆卻不一定是產業集群,關鍵在于企業之間有無內在關聯,沒有關聯,會必然失敗的。政府要對產業集群的基本理論有足夠的認識,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謹慎決策,要把立足點放在尊重市場、發揮企業和企業家的作用上,創造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政府要做好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至于具體搞什么產品、用什么技術,要把選擇權交給企業。
對于青島有品牌企業但當地配套率不高這一問題,劉世錦說,對此,眼光應更高遠一些,要客觀地、全面地看。青島有大品牌,這品牌是青島的,也是中國的,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世界的。要成為國際性企業,采購、銷售都會是國際性的,這也是企業成功的標志。所以它們的發展不會局限于青島,一部分在青島,一部分在國內甚至國外,或者說,根子在青島,開花、結果在外,將會是一個趨勢。它們是青島的自豪,它們在青島成長起來,走出去,對當地仍會有很大的、多種多樣的貢獻。
對于產業集群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看法,劉世錦認為,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從國際上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產業集群的案例。同任何事物一樣,產業集群也有一個出現、成長、穩定、停滯、衰落的過程。但是,一個地區如何使產業集群“活”得更長久些,更可持續一些呢?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是有風險和危機的,因為隨著發展,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原來的低成本優勢會不斷削弱,以低成本為依托的產業集群就可能衰落。創新是一個企業、一個產業、一個區域具有持續競爭力的源泉。一個產業集群若不適應市場變化,能不能通過技術上、組織上的創新,及時升級、轉化為創新型,生死攸關。國外有的產業集群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如意大利的皮革和服裝,它的加工制造已經轉移到低成本地區,現在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設計。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期,世界產業結構也在轉移,青島提出適度重型化,就是著眼于全國、世界大勢的。當然,不同產業的集群形態是不一樣的,企業、政府的對策也應不同。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