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市南區堅持把群眾滿意作為構建和諧社會、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著“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的原則,將工作著力點放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順民意上,集中精力解決群眾反映的求醫難、教育難、購物難、就業難、生活難、反映情況難
等突出問題,努力建設群眾滿意工程。
建設“一刻鐘社區衛生服務圈”,著力解決社區群眾看病難。該區通過整合社區各類醫療資源,加大了對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使居民步行一刻鐘就能就近看病。他們還定期組織有關專家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坐診,并將職工城鎮定點醫療保險和家庭病床服務項目納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保險支付范圍,以方便參保人員在社區診治一般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社區醫療機構還實行看病買藥優惠、困難居民看病買藥低價等政策,使居民享受到便捷、低價、優質的社區醫療服務。
搭建“愛心助學橋”,著力解決困難家庭學生教育難!皭坌闹鷮W橋”采取社會捐助、慈善救助、個人資助等方式,多方位、多渠道尋求救助資源。目前已開展了對中小學生的“關愛蓓蕾”行動、對特長生的“助你展翅”行動、對困難大學生的“助你成才”行動。通過發放助學金、結對幫扶、臨時救濟、免費培訓等形式,改善困難家庭學生的生活、學習條件。此外,他們還將改善外來務工子女就學條件當作大事來抓,通過加大對部分學校校舍及師資的投入、擴大學校招生規模等措施,不斷完善外來務工子女的接收、管理、保障機制。
構建“一刻鐘社區放心購物圈”,著力解決低收入人群購物難。針對部分居民群眾、特別是困難居民反映的購物難、購物貴、自由市場購物不放心等問題,市南區通過改造、調整和優化現有商業網點,推進社區商業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大型零售企業采取加盟、直營等方式,在社區發展小超市、便利店,加快連鎖店進社區步伐;積極鼓勵市場主辦單位采取標準化建設或“農改超”、“農加超”等形式,加快農貿市場改造步伐;通過開展創建“食品安全放心街”、“綠色消費社區”、“綠色商店”等系列活動,讓居民群眾買的放心,用的舒心,吃的安心。
健全社會勞動就業保障機制,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就業難。今年該區財政安排促進就業資金近600萬元,用于街道(社區)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勞動力市場網絡建設和就業補貼;還相繼出臺了12項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鼓勵有關部門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就業,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或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目前,該區有求職要求的“4045”人員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率已達92%以上。
完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生活難。該區著力構建“規范化的低保救助體系、標準化的醫療保障體系、社會化的物資捐助體系、系列化的脫貧援助體系、個性化的義工服務體系”五大救助體系,并實施了陽光救助、親情養老、愛心家政、精品社區、政務惠民五項溫馨工程,以保證困難群眾“生活都有保障、子女都有學上、患病都有救治、就業都有崗位、孤老都有撫養”。目前,該區已為全區8884戶困難家庭共2萬余人辦理了低保;社會救助、慈善救助4000余戶1萬余人。
創新社情民意暢通渠道,著力解決群眾反映情況難。去年以來,該區已建立了“社區民情快遞”、“居民議事會”、“居民聽證會”三項民意暢通制度,定時、不定時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并對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部署進行論證;啟動“社區民主日”試點,定時、定點深入社區聽取難點、熱點問題,加大現場辦公力度,增強工作實效性;建立了社情民意網絡調查系統,聘請專家開發民意調查系統軟件,利用網絡開放性的特點進一步擴大民意調查范圍。今年以來,該區已召開群眾協商會、居民代表會、居民聽證會70余次,群眾反映意見建議560余件,相關部門對每項意見建議都給予了答復,對梳理出的38件共性問題給予了解決,化解突出矛盾16起,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本報記者本報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