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漁業無線電管理總站通過開展“電波順航情”服務品牌創建活動,切實發揮海上安全通信救助網絡的作用,積極開展海上安全救助,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稱贊。 一、創造性地組織了海上安全救助二級通信網絡,整合海上安全救助體系
&nbs
p; 通過制定“電波順航情”服務品牌工作措施,特別是對海上安全救助通信聯絡制定了嚴格規范的工作程序,建立了海上安全救助二級通信網絡,即以青島市漁業無線電管理總站為中心,各(區)市漁業電臺為分中心,形成陸上一級通信網絡。以海上漁船作業編隊小組為組建單位,通過“單邊帶”、“對講機”等通信設備相互聯系、密切配合,形成海上二級通信網絡,積極開展海上自救、互救,有效的整合了海上安全救助的優勢。目前全市海上二級通信網絡現有31個漁船編隊、由912條漁船組成。 2004年10月9日凌晨零時11分,魯黃漁0079號漁船被一外國貨輪攔腰撞壞,情況十分緊急。青島市漁業無線電管理總站當班人員接到求助信號后,立即通過海上安全救助二級通信網絡向海上漁船發出救助通播。通播發出后,黃島區第一漁船編隊同一個通信聯絡小組的0127號、0128號等七條漁船放棄海上作業,立即前去救助。經過12小時的努力,魯黃漁0079號漁船被安全拖至薛家島碼頭,避免了一次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
二、開通24小時漁業電信服務,及時、準確、主動地進行海上通信聯絡,為海上安全救助架起金橋
青島市漁業無線電管理總站克服人力、物力不足的困難,由原來的8小時值班,主動改為全天24小時值班,為海上作業漁船提供全天候的海上安全救助通信服務。
2003年5月20日,魯城漁0819號漁船在海上作業時,一名船員胳膊被起網機絞斷,通過青島市漁業無線電管理總站聯系海軍“601”軍艦出海救援,及時挽救了漁民的生命;2003年9月22日,魯黃漁1333號漁船在海上作業時,一名船員腿部受傷嚴重,青島市漁業無線電管理總站在沒有接到通知的情況下,及時主動捕捉到了傷情信息,并且迅速聯系救助,使該船員得到及時治療。
2003-2004兩年來共實施海上通信安全救助23次,救助漁民160多人,挽回經濟損失500多萬元。
三、開辦“漁民之家”和“天氣、海況預報”信息播報服務欄目,實施漁船海上作業安全工程建設
“漁民之家”每天定時播出,使漁民及時掌握漁業行情,掌握與漁民生活、生產有關的法律法規。“天氣、海況預報”平時定時播出,即將出現惡劣天氣時,24小時整點播報,使漁民及時掌握海上天氣情況,避免了許多惡性事故的發生。兩個欄目的開播,在漁民中引起強烈反響,受到漁民的熱烈歡迎。
為全面提升青島地區海上通信能力,青島市漁業無線電管理總站在調研的基礎上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由政府出資在2005年9月以前為60馬力以上的近千艘漁船配備單邊帶電臺,從而從根本上消除海上作業隱患,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