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記者從最近一期的《醫院報》上看到,《市場化非醫改方向》的文章在當天報紙頭版頭條刊登。文章說,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在近日舉行的醫院與醫藥企業峰會上指出,當前醫療服務市場上出現的“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于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
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 劉新明說,要解決這兩個難題,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讓醫療體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 正在廣州參加民營醫院管理年會的許多代表說,這是衛生部首次站出來否認“市場化道路”。 事實上,在“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的模式之爭中,衛生部及中央一直沒有明確表態。“沒有任何中央文件上說要‘市場化’。”衛生部醫政司原司長于宗河說,“市場化”更多表現在一些地方官員的嘴上和行動上。 劉新明認為,以后的醫院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政府所屬的醫院,政府不但要管醫院,還要再辦一些醫院;一類是社會非營利醫院;還有一類是營利性醫院。 他說,政府所屬醫院應是主導,政府醫院與社會非營利醫院要成為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以此來體現衛生事業的社會公益性質;而營利性醫院是補充,并對它們確定不同的政策。此外,記者獲悉,在最近召開的全國副省級市城市衛生局長會議上,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也作了同樣的表態:醫療衛生是關系人們生死健康的問題,它不同于企業,改革的方向要以政府為主導,而不能是以市場為主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