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表現不錯,按時到校上課,據觀察沒有去過網吧,總結這一個月表現良好,可以考慮變為‘綠色’”、“工作以來,表現良好,思想穩定,沒有出現負面波動,正在向‘黃色’、‘綠色’轉變”,這是市南區湛山新湛二路社區兩位“黃色”、“紅色”青少年的表現記錄。 近來
,市南區針對社區青少年開展了“紅黃綠”三色預警機制,堅持理論化構筑、標準化劃分、人性化運行的原則,盡心盡力做好社區青少年預防犯罪工作。 何為“紅黃綠”預警機制
“紅黃綠”預警機制,主要通過建立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成長評估體系,以青少年日常行為表現以及違法犯罪的可能性為主要判別依據,將社區青少年大致化分為“紅”、“黃”、“綠”三大群體。“紅色”,代表曾經有過觸犯《刑法》或《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行為的青少年;“黃色”,代表生活在單親家庭、困難家庭以及有長期逃課逃學、迷戀網吧、打架斗毆、性格孤僻等不良行為傾向或現象的青少年;“綠色”,則代表大多數行為正常、健康成長的青少年。
通俗地說,“紅黃綠”預警機制就是把青少年納入社區,根據表現劃分群體,用社區的力量幫助青少年走健康的人生道路。
與整個預警機制相關的,是社區預防計劃目標管理責任制、社區青少年信息調查機制、社區青少年事務協調處理機制、社區青少年跟蹤關愛機制、社區青少年成長預警監督機制等五種工作機制。與這五種工作機制相結合,以“紅”、“黃”青少年群體為重點工作對象,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靈活多樣的預防教育和幫教措施,幫助青少年遠離犯罪行為。
“幫”與“被幫”的選擇
“幫”與“被幫”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市南區有關部門組建了多支專業化、分工明確的幫教小組,并認真界定了“紅、黃、綠”青少年群體,為預警機制的運行做好前期準備。
該區依托法律援助、關愛幫扶、心理輔導、青少年幫教、權威監督員、群眾監督員等六支以關愛教育督查為工作內容的志愿者隊伍,成立了法律幫教組、生活困難幫教組、學習困難幫教組、心理咨詢幫教組等四個幫教組。六支隊伍、四個幫教組根據預防工作的客觀要求,結合社區青少年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多方面地開展預防教育和幫教工作。
在工作中,各幫教小組充分利用社區普遍建立的“一校、一行、一屋、一站、一卡”———即青少年法律學校、青少年道德銀行、青少年關愛屋、青少年維權服務站、社區青少年關愛卡,加強青少年教育,完善青少年管理。
分類界定“紅黃綠”青少年群體,是運行預警機制的起點,也是做好教育幫教工作的關鍵環節。市南區制定了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成長評估體系,對青少年在學校、社區、家庭三大活動區域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出于保護青少年的目的,社區對青少年的類別劃分嚴格保密,不對外公布,也不告知青少年本人。在實際工作中,將“紅色”青少年和“黃色”青少年作為工作的主要對象。湛山街道辦事處是較早開展此項工作的社區,他們目前確定了2名“紅色”青少年、23名“黃色”青少年,作為重點工作對象。
社區在幫扶青少年的過程中有相對便利的優勢。哪怕社區居民在小區里散步,都有可能發現沒有去上學的青少年。因此,有了“紅黃綠”預警機制,加上宣傳到位,市南區各社區建立了全覆蓋的監督網絡。一些孩子在逃課之初就被及時地發現,全賴社區居民的熱心與提醒。
人性化的幫教方式
針對“紅色”、“黃色”、“綠色”等不同的青少年群體,市南區開展了不同內容的工作,但遵循著一個共同的原則:人性化準則。
對“紅色”青少年,市南區主要依托陽光學校,成立社會矯正工作站,與被幫教青少年簽定幫教責任書,采取個別幫教的方式,并敦促其參加社會勞動相結合的方式,對其進行矯治。該工作站成立一年來,共幫教12名未成年人罪犯,引導他們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活動長達568個小時。截至目前,沒有一人出現再違法犯罪。
某社區有一個曾經“兩進宮”的刑釋解教青年,沒有生存技能,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生活無以為繼。社區居委會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通過街道辦事處為這個青年找到一份工作。這個青年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走上了正常的軌道。
對“黃色”青少年,幫教人員嚴格把握兩條原則:不能引起家長反感,不能導致孩子抵觸。某社區“黃色”少年張某接連幾天出現逃課情況,社區居委會主任給其家長打了電話,委婉地詢問家長這幾天孩子是否放假或者早放學,很自然地告知張某在社區中游逛的情況。幫教人員在社區碰到張某的時候,不是斥責而是以閑談的方式給他講道理。在幫教人員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張某及時回到學校正常上課。
幫扶人員經常說,幫教犯了錯誤的孩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耐心和不露痕跡的關心是完成工作的關鍵。按照有關規定,幫教人員每月要進行幾次回訪,他們通常不會生硬突兀地登門,而是利用在社區中遇見或者串門的時候,利用閑聊的方式了解情況。
對于“綠色”青少年,主要以開展普及法制教育活動為主要形式。如結合“四五”普法教育,聘請專家進行法律知識講座,并開設“青少年模擬法庭”;舉辦革命英雄事跡報告會,邀請市關工委校外指導老師為社區青少年做報告;組織管區內青少年觀看“反對邪教、幸福安康”系列教育片;市南團區委還挑選了中國海大法學院、青大法學院的共青團員擔任社區法律志愿者,定期為社區青少年開展法律講座。這些活動的開展把孩子們牢牢吸引在了健康成長的正軌上,并有力地完善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本報記者姜慧麗本報通訊員方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