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在環膠州灣高速公路上飛馳,一路向城陽區西部而去。隨之我們進入“品”字型大青島的重要一極———紅島組團。作為濱海公路的一個組成部分,環膠州灣高速公路像一條巨龍臥在膠州灣北部海岸。我們一路感受著這條交通干線的時速和氣魄,眼前時而是大片遼闊的鹽灘,時而是一個個雄偉的產業集群帶,
腦海中交替著紅島組團現實的、未來的圖景…… 紅島組團位于膠州灣北部,濱海公路中段。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宋軍介紹,根據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紅島組團包括由紅島、河套、棘洪灘、上馬組成的大紅島地區和城陽中心城區。主要功能是膠州灣北部高端產業服務區、海洋科教副中心、旅游度假基地和青島市出口加工基地。
眾所周知,紅島與青島、黃島共同構成了大青島的城市布局,即環繞膠州灣的“品”字型的城市基本空間形態。作為大青島的重要一極,紅島組團在“三點布局”中被賦予了重要的使命。依托青島老市區,在兩翼形成都市工業、商業核心區;在黃島構筑青島大工業的核心區、重化工工業區;將紅島作為未來發展的“預留地”,其他兩個島缺少什么,將來紅島就搞什么。“三點布局”,兩翼展開,一線帶動農村沿海發展,使青島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大城市。
作為“品”字型大青島的最后一“口”,紅島的重要戰略地位可想而知。目前,市委、市政府對紅島的開發引而不發,實行嚴格的控制與保護,以為未來留足充分的發展空間。
紅島的開發還是一張“白紙”,但在紅島組團內、“核心區”的外圍,根據大青島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的需要,局部性、漸進性的開發已有所動作,并迅速形成了一批令人矚目的亮點……
濱海公路沿東西向橫穿紅島組團,把城陽、流亭、上馬、棘洪灘、河套、紅島一線串聯。城陽區規劃與建設局副局長梁小平認為,濱海公路是帶動紅島組團沿線區域發展的一條經濟動脈,同時把各區域緊密聯系起來,對于紅島組團以紅島為核心,以交通為紐帶,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資源配置,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紅島組團規劃圖前,記者有兩個印象。一是現實的圖景、規劃中的藍圖,在紅島組團的版圖中并存、交織,這里有控制保護的核心區域,有已迅速崛起的產業集群帶,有引而不發的儲備地帶,它們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的銜接而相互呼應,為紅島未來的整體發展一筆筆描畫著線條,積蓄著力量。
第二個印象是交通發達,腹地廣闊。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在紅島這張“白紙”上,最先畫出的就是通暢快捷的交通網絡。目前,紅島組團已形成東西向的濱海公路、正陽路、204國道,南北向的鰲東路等“一縱三橫”的交通網絡。同時,這里還是連接陸路、航空交通的樞紐,是濱海公路與青島外圍交通體系的連接點,是青島城市群向內陸輻射的重要“門戶”,比青島、黃島具有更優越的交通條件、發展空間,屬于“潛力區”。紅島,大青島城市建設最后的“處女地”,這是一片蓄積著力量、孕育著希望的土地。
我們驅車從環膠州灣高速公路出紅島口東行,一個繁華的工業小城市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棘洪灘街道。喧鬧的市鎮,煙囪林立的廠房,曾是棘洪灘給人的基本印象。然而,不經意的兩三年間,這一“印象”就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生態型園區,是一個陌生而響亮的名字:新材料。僅僅幾年,棘洪灘這個青島市區工業“梯次轉移”在荒涼的鹽灘之上形成的小城鎮,就一躍成為國家火炬計劃青島新材料產業基地,成為青島發展四大工業基地之一的新材料產業的核心區域。
是什么力量,產生如此聚變的能量?“立足交通和區位優勢,緊緊把握發展機遇,迅速集聚、放大由一個大企業或規模產業所形成的群體效應,對區域經濟產生強大的動力。”城陽區委書記李學海一語道出了個中奧秘。
正是依靠這種驚人的“集聚”速度,目前,城陽新材料企業達100多家,在省內縣市排名第一。環膠州灣沿線、雙元路至204國道已形成青島新材料科技工業園,新材料建材、橡膠工業、納米材料、復合材料園區“一園四區”的發展格局。
為進一步提高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區域承載力,城陽區最近從鹽田開發土地中拿出4500畝,作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拓展區。新材料產業“集聚”膠州灣北部,彰顯著紅島組團強大的區位、交通優勢和經濟發展實力。
上馬街道,緊貼在濱海公路邊,位于紅島、棘洪灘和河套的中間地帶,今天,他們清醒地把握著自身的定位。街道黨委書記張元升說,上馬首先應該明確:對接紅島,接受以紅島為中心的城市輻射,實現功能互補。對接出口加工區,搞好外圍配套產業的發展。他分析,紅島組團總體規劃已明確,沿組團的南北軸線將形成一個商貿服務中心,上馬就處在這個位置,而且過去就是城陽“西四鎮”的“中心”。因此,上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定位:打造組團的居住中心、教育中心、醫療中心……
從環膠州灣高速下河套口南行,蔚藍的天穹下驀然呈現一片壯麗的景觀:青島出口加工區。這里的一切都是嶄新的,綠樹鮮花掩映著氣勢不凡的管委會、海關大樓,林立的廠房,讓人難以相信兩年前這里還是阡陌鄉野……
我市將青島出口加工區的選址定在這里,是著眼于“品”字型大青島戰略布下的重要“棋子”,立足交通、腹地優勢建立出口加工基地,將可以與黃島的臨港產業相呼應。“距前灣港碼頭40公里、青島港碼頭33公里,通過環膠州灣高速與308國道、濟青高速、煙青公路相接。”加工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桂錫形象地介紹著河套的區位優勢。作為環膠州灣產業聚集帶的中心位置,這里是“兩頭在外”的出口型企業的理想投資地,適合“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要求。
2003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青島出口加工區。天時,地利,人和,建設者以爭創一流的城陽精神,又一次創造了奇跡,當年批復,當年通過國家八部委驗收,當年封關運作,把一個2.8平方公里,加工區、倉儲區、辦公區和海關監管區等設置完備的國家級加工區呈現在世人面前。截至目前,已吸引外資1.5億美元,引進投資5000萬美元的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泰科等項目7個,構筑起出口加工區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兩大產業的框架。大批項目還在洽談中。
沿著濱海公路,以出口加工區為核心,一個城市組團振奮人心的圖景正在躍動!專家分析,青島出口加工區所在的河套緊鄰紅島,距離僅8公里。紅島以海洋科技、旅游、居住等為主,提供的是良好的人居環境;而河套發展腹地廣大,是以出口加工區為依托的出口加工基地,是充滿活力的創業投資區。兩地恰好在功能上形成互補,在區域上相互融合,融為一體,將共同構筑起一個大青島城市板塊……
穿行在紅島組團的大地上,眼前時時掠過的是一道鮮明的風景:鹽田,一望無際。城陽區環膠州灣鹽業用地66平方公里,面積之大其他地方無法比擬。隨著國家制定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以及城陽東部發展的飽和,鹽田已成為承載經濟發展的新的載體,備受關注。而也許當濱海公路這條交通大動脈劃過膠州灣北部長長海岸時,昔日荒涼的鹽灘將注定不再沉寂。城陽區把承載項目落戶的工業聚集區建設作為開放的著力點,打造具有產業承載力和吸引力的招商新平臺。今年,他們將加快開發建設一期4平方公里鹽田,年底前基本完成基礎設施配套,使之具備承接日、韓和歐美產業轉移及青島市重大項目的能力。
一流的區位,一流的交通,一流的速度和效益,一個個迅速隆起的產業集群帶,它們就像一座座驛站,一路通向紅島美好的明天,共同匯演著一部作為未來“品”字型大青島重要一“極”的宏偉樂章! 本報記者錢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