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記住這段慘痛的歷史,無論是親歷者,還是后來人:1943年,日軍在我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24個縣(今魯西冀南豫北交界一帶)內,發動了滅絕人寰的細菌戰,致使我42.75萬人死亡,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戰。
我和妻子唐秀娥歷時12年,經大量調查,揭開了這段不為外界所知的史實。
我今年51歲,是山東臨沂市黨史委干部,雖然只上過5年小學,但酷愛研究地方革命斗爭史,20余年來一直利用業余時間從事這方面研究,曾出版《山東抗日戰爭紀實》等專著。1993年,我在查閱歷史檔案時,偶然發現了這樣一句話:民國三十二年,魯西發生大面積霍亂,國人死亡甚眾。看到這句話,我想到了抗戰期間,日軍在湘浙等地實行細菌戰造成當地霍亂大流行,隱約感到,魯西霍亂的背后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就這樣,我和妻子一同走上了調查細菌戰的道路。
我們查找資料,拜訪學者,尋求生者,奔波3年,卻無一所獲。雖然失望,但我們并沒有氣餒。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中央檔案館日軍戰俘的交代材料中,我們發現了一些關于魯西細菌戰的口供、筆供和檢舉材料。此后,我和妻子數十次到臨清、館陶、莘縣、冠縣、堂邑等魯西細菌戰受害區調查取證,走訪了400余名老人和知情者。
根據戰犯戰俘的口供和實地調查資料,整個魯西細菌戰的真相浮出水面:1943年秋天,日軍為了摧毀冀魯豫邊區和冀南抗日根據地,檢驗日軍霍亂戰的威力和日軍實施與防范細菌戰的能力,借衛河漲水,在魯西、冀南秘密發動了代號為“十八秋魯西作戰”的細菌戰,一時間,魯西、冀南霍亂橫行,死亡慘重。
此次作戰由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和日軍細菌戰最高權威石井四郎親自指揮。實施作戰的是十二軍第五十九師團,由師團長細川忠康具體部署。據戰俘供述:“第59師團防疫給水班,于1943年8月至9月間,在山東省館陶、南館陶、臨清等地散布過一次霍亂菌。當時散布在衛河,再把河堤決開,使水流入各地,以便迅速蔓延。……細菌是我交給第44大隊軍醫中尉柿添忍,再派人散布的。”日軍戰敗后,山東細菌戰部隊在日軍大本營的關照下,銷毀殺人器具、罪證,攜帶相關資料率先潛回日本本土。實施魯西細菌戰時任關東軍七三一部隊軍醫部部長的川島清在蘇聯伯力審判中,交代了這一罪行。1953年至1955年,在我國關押的參與魯西細菌戰的一些日軍上層分子和具體實施者也陸續交代了他們的罪行。
1999年,在《山東抗日戰爭紀實》一書中,我們首次向社會介紹了“魯西細菌戰”概況。之后,我們又繼續調查,補充歷史事實和新發現的材料,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魯西細菌戰大揭秘》一書,將日軍通過細菌戰殘忍屠殺我根據地軍民42.75萬人的史實告訴世人。
由于時間、精力、資金等諸多限制,還有幾十個縣沒有調查,“魯西細菌戰”的受害人數絕不是現在這個數。(完)(記者 何勇整理)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