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宗偉
南部山區是省城重要飲用水源地和泉群直接補給區,也是濟南的“綠肺”
。如何處理好“控制”與“發展”的關系,對于原本就貧困的南部山區,確實是一道難題。而一旦操作不慎,將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圍繞生態作足文章,歷城由此破題。
生態經濟區
從仲宮到柳埠,一路南上,流水潺潺,青山連綿,不同招牌的“農家樂”餐館點綴其間,蜿蜒數千米,很是壯觀。
仲宮和柳埠,歷城區南部兩個山區鎮,均屬濟南市“南控”之范疇。在“南控”戰略提出后,利用水庫塘壩、林場果園等山區生態資源,大建休閑垂釣、餐飲娛樂、自助采摘等“農家樂”項目,發展生態旅游,成了兩鎮共同的選擇。
除仲宮、柳埠兩鎮外,繡川、西營、高而三鄉鎮和港溝、彩石兩鎮的山區、丘陵地帶,也在“南控”之列。歷城區委提供的資料顯示,歷城屬于“南控”的區域面積792.33平方公里,涉及人口27.3萬人,分別占全區61%和32.76%。
“南部山區是省城重要飲用水源地和泉群直接補給區,也是濟南的‘綠肺’。如何處理好‘控制’與‘發展’的關系,對于原本就貧困的南部山區,確實是一道難題。而一旦操作不慎,將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睔v城區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圍繞生態作足文章,歷城由此破題。
生態經濟區———這是在“南控”大背景下,歷城給南部山區的定位;诖耍2003年起,歷城區投入上億元資金,綠化荒山、治理河流、村村通公路、戶戶通自來水、完善并開發旅游景點等,南部山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觀。在依靠山區生態資源,建設生態型風景旅游休閑度假區、興辦“農家樂”同時,仲宮、繡川、柳埠等鄉鎮另辟蹊徑,生態農業搞得有聲有色。目前,“臥虎山”、“柳埠綠”、“錦繡源”、“四門塔”等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已在國內叫響,品牌農產品、特色農業深加工初具規模。
增收之壓力
“‘南控’規劃提出后,各級政府為此做了很多努力,但受山區資源、自然條件限制,山民要富裕、要縮小與城里人差距仍非常困難!痹诶C川、仲宮、柳埠等鄉鎮,不少工作人員向記者說這番話時,表情十分復雜。
記者在這些鄉鎮了解到,去年其農民人均純收入雖有兩位數增長,但大都剛剛突破3000元,少的僅有2000多元,遠遠低于全區農民4396元的平均水平。“農民渴望富裕,鎮政府財政壓力盼望緩解!痹谥賹m鎮,一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山區土地資源匱乏,近年來,各鄉鎮雖培育了不少無公害蔬菜、瓜果品牌,但產量有限,不能大范圍供應市場?哭r副產品難以致富,各鎮不約而同做起生態旅游文章,都在建生態景點、都在壯大“農家樂”規模,畢竟,進山區觀光旅游、來“農家樂”消費的城里人,大都選擇在雙休日、節假日,全部計算起來,一年正常營業只有120多天,其余時間生意清淡。
記者在繡川、仲宮、柳埠采訪,時逢周四、周五工作日,水庫塘壩邊、景點四周甚至道路兩側,大小“農家樂”餐館隨處可見,其生意冷冷清清,不少店干脆閉門謝客。
繡川、仲宮、柳埠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取消農業稅征收后,鄉鎮財政舉步維艱。而生態保護區的“門檻”,又把不少工業項目擋在外面,鄉鎮財政雪上加霜。仲宮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毗鄰省城、處于三川四峪交匯處的仲宮鎮曾令不少工商企業心動。“對南部山區生態環境不能有半點污染。”這是仲宮鎮招商引資的底線,僅今年起,仲宮鎮拒絕可能帶來污染的項目10多個。此外,仲宮鎮還關閉當地小粉坊數十家!爸賹m粉皮”,曾在濟南周邊小有名氣,粉皮加工是當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門路。
追求“雙贏”
“保護生態不能停止發展,更不能以山區人民繼續貧困為代價,而應在有效保護環境的背景下,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否則,群眾將因生活所迫繼續回到‘挖山采石、扒山皮’的境地!睔v城區委書記譚延偉表示,歷城區將不斷增強南部山區發展能力,努力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農民致富的雙贏。
據介紹,為達到“雙贏”,歷城區正在研究制訂南部生態經濟區片區規劃。圍繞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規劃7處2萬人規模的生態城鎮片區,引導生態條件脆弱的小自然村向城鎮聚集。圍繞九頂塔、四門塔、紅葉谷等重點景區的完善,規劃生態旅游觀光片區、生態農業片區。
“高效農業和旅游觀光業,仍是山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但要賦予新的內涵!弊T延偉稱,歷城區將重點依靠科技興林,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對低產果園改造和品種改良,實現林果增值增效。在完善現有景區景點基礎上,再規劃部分高標準景點景區,按照市場機制原則,整合旅游項目,把南部山區景點連線成片,形成二日游或三日游,爭取留下更多游客。同時,出臺相關政策,扶植“農家樂”,使之健康有序發展,實現發展旅游與致富農民有機對接。
相關新聞
破解“兩難”
“南控”戰略下,如何既保護生態,又富裕山民,不少人在思索。在濟南,人大代表、各級政府官員、山區百姓紛紛建言獻策,記者將其觀點收集整理———
建立統籌南部山區發展項目庫。以綜合規劃為依據,盡快建設南部山區綜合保護性開發項目庫,保證必要的項目儲備,各級發改委,財政、金融等部門,要按照國家開發政策,選擇成長性強,帶動力大、致富成效好的投資項目進入項目庫,進行動態管理。
各級政府要將南部山區開發建設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建議市財政對南部山區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借鑒北京“養山就業、規范補償、以工代補、建管結合”的經驗和做法,建立南部山區生態建設補償機制;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主管部門的支持;有關縣(市)區財政要把南部山區開發投入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為導向,農民與企業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南部山區開發投入新機制。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工商企業到南部山區建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旅游休閑基地,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最大限度地實現南部山區資源優勢與外來客商技術、資金、市場優勢的最佳結合,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進一步加強南部山區保護性開發工作的領導、服務和政策扶持力度。南部生態經濟區至今沒有統一協調的規劃和組織,建議市里制定年度計劃,研究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把實施南部山區保護性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成立統籌南部山區發展的領導機構,指導南部山區的開發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