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入常”、中日歷史問題、中美歐紡織品爭端、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中國政府頻頻說“不”。這顯示了中國政治外交和經濟外交的姿態調整。 為什么說“不”?
“歷史上的積弱中國,即使‘忍無可忍’,通常不過說說而已”。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
究所教授張璉瑰說,“但這幾次不同,中國的底氣十足”。 作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體,中國開始有說“不”的本錢。這在中美歐貿易紛爭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薄熙來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會上放言:“你給我們的企業加上半斤的壓力,我就要給它撤掉八兩的負擔。”
“說‘不’,意味著清晰”
“說‘不’,意味著清晰”。張璉瑰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朱鋒說。
中日關系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急劇惡化,“這表明原有對日政策可能存在一定偏失”,朱鋒說,“如果系統不對,重裝;版本不夠,就應該升級”。
調整后的對日政策,以吳儀提前回國這一事件為標志,底線已然清晰。
香港媒體撰文說,對于吳儀多年掌管外經貿部(現商務部)時所形成的風格,相信日本商界會有所反思。
而中方就貿易爭端表態后,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也隨即造訪中國,就相關爭執等問題展開磋商。
“清晰劃定底線之后,應該是縮小分歧、尋求共識的后續動作”,朱鋒說,“中國現在的實力更強,可供選擇的杠桿也更多。如何運用、并且運用得好,就考驗領導人的智慧了”。楊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