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段曉東 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就業的狀況與經濟的發展總是相互纏繞、密不可分。
雖然從宏觀的層面上講,就業擴大和經濟增長總是保持著一種正相關性。但是當我們進入特定的情境,這兩者的關系往往變得微妙而復雜。許多城市出現的“用工
荒”,許多企業的發展道路在“人員分流”面前頻頻受阻,都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凸顯出這一問題的復雜性。 對于進入發展全新階段的青島而言,顯然不愿意在前行的道路上受到這樣的掣肘,而就業經濟的提出,則是這座城市為了實現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為了將就業壓力巧妙轉化為經濟發展中寶貴的人力資源優勢,所進行的嶄新嘗試。
營造良性互動的局面
其實,近幾年來,圍繞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出現的新變化,青島已經把擴大就業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力圖通過發展經濟擴大就業,通過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從而營造出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市勞動保障局介紹,近年來,我市的GDP一直保持15%以上的增速,這種高增長極大地帶動了就業崗位的增加,按照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增加4500個就業崗位測算,每年青島通過經濟增長至少增加就業崗位6萬多個。
同時,青島經濟結構的有序調整,也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以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例,近幾年來,青島第三產業創造的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451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830億元。與此相適應,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也從2000年的29.7%增加到2004年的35.8%,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成為了新的就業增長點。另外,在這種經濟結構調整中,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獲得了快速發展的巨大空間,而這些企業也成為解決就業的主要力量。2004年底,國有、集體單位就業的人數占全市就業總人數的比重已下降到了11%。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在直接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也使得各級財政有能力不斷加大對就業資金的投入,從而為各項促進就業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據了解,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鼓勵服務業的發展以增加就業崗位,鼓勵企業通過主輔分離解決下崗職工和富余人員的再就業等一系列政策,在良好的經濟環境中得以順利實施,發揮了積極效用。截止到目前,全市有9.4萬名失業人員領取了《再就業優惠證》,其中80%有求職要求的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有1萬多人實現了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帶動了就業崗位的增加。
崗位依然是最稀缺的資源
雖然青島創造了一個擴大就業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但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就業難依然是這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崗位,依然是城市中最為稀缺的資源。
專家分析,當前青島就業經濟的發展主要面臨兩大嚴峻的現實:一是就業的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依然突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時出現,城鄉就業壓力使全市就業面臨嚴峻形勢。僅從2005年來看,據預測,當年將新增失業人員16.5萬人,加上2004年結存的6萬人,總量將達到22.5萬人,剔除其它原因可能減少的2萬人,需安排城鎮失業人員就業20.5萬人。除此之外,我市還有近4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和10萬多名失地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
二是城市新增就業崗位的供給減緩,就業彈性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經濟增長并不會自然導致就業最大化,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帶來的就業結果是不同的。20世紀80年代,我市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較大,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拉動就業增長0.32個百分點。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快速增長,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目前,我市就業彈性為0.13,即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只能帶動0.13個百分點的就業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彈性大約是0.3-0.4。
專家同時指出,在觀念層面上,對于發展就業經濟,人們也存在一定的誤區。主要表現在對勞動密集型企業與擴大就業的認識有偏差。雖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但低層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可能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盲目引進和發展生產效率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其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好就業問題,而且還可能出現企業招工難的現象。另外,對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指標的設置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往往偏重于對經濟增長速度、GDP、稅收、財政收入和城市建設等方面的考核,而在就業率方面的考核力度不夠。
把就業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進而使青島的就業經濟步入一個更為合理的發展區間?市勞動保障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主要是標本兼治,把深化改革、促進發展、調整結構和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把就業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
要實現這一目標,應該繼續把實現充分就業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先目標。由于市場機制天然偏向效率,縮小貧富差距的任務就要依靠政府的調控,而擴大就業、降低失業率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途徑。當前,在就業矛盾十分突出的狀況下,政府應把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優先目標來考慮,將擴大就業和老百姓的真正富裕作為政府工作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
同時,在產業類型的選擇上,要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有一定技術含量和市場發展潛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市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相對短缺,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另一方面,我市勞動力供給過剩,就業問題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據測算,每一個單位固定資本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勞動密集型輕紡部門是資本密集型重工業部門的2.5倍,勞動密集型的小企業是資本密集型大企業的10倍以上。
在企業規模的選擇上,要注重扶持中小企業。以同樣產值計算,中小型工業企業吸納的就業容量為大型工業企業的1.43倍。同樣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小企業吸納的就業容量為大型企業的14倍,中小企業在增加就業機會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發展環境的制約,我市中小企業發展仍然不足。一些發達國家每千人中小企業的數量平均為50個,而我市每千人企業數平均不到25個(其中包括把10個個體戶折算為1個企業),這意味著我市中小企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就業方式的選擇上,要注重采用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這些形式,就業門檻低,行業和門類包容性大、選擇余地和空間大、機制靈活進退方便。目前,我市已有70%的下崗失業人員進入這些靈活就業領域。而要進一步推進這一就業方式,還要進一步深化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靈活就業人員同樣享受平等的社會保障權利。同時要開辟靈活就業新領域,加強對靈活就業的服務,使更多人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走上就業崗位。
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因為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是我市目前發展就業經濟的最主要矛盾。由于勞動力供求不匹配,造成一些崗位人滿為患,另一些崗位卻招不到人。這使本來很有限的就業崗位不能得到充分實現。據統計,因為這種矛盾,大約有17%的就業機會在無形中流失。這種不匹配主要體現在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與崗位職業的要求不匹配。因此,改變這一狀況,就要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整合利用高職院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就業訓練中心、企業職工培訓基地以及社會力量辦學單位等各類教育資源,大力開展面向新生勞動力的職業教育、面向企業在職職工的技能培訓和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職業轉崗培訓,形成多種教育資源共同參與的“大培訓格局”。